近日,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国际计算机学会(ACM)2023年技术影响报告显示,AI已深度融入全球62%的制造企业、78%的三甲医院以及45%的城市管理系统,正深刻改变着生产、医疗、文化、城市治理等诸多方面。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渗透,如何规范其发展、明确其角色定位,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专家在《科学》杂志发文强调,建立AI伦理框架刻不容缓。AI应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工具,因其缺乏对复杂社会情境的认知与道德判断能力,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决策。世界经济论坛也警示,要警惕AI算法偏见可能导致的劳动权益侵害,如美国亚马逊仓库就曾因AI调度系统过度压榨工人而遭到工会起诉。从生产资料共享理论来看,AI作为新兴生产资料,其发展应服务全体劳动者,避免被少数群体垄断而加剧贫富差距、损害劳动权益。
在生产领域,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通过人机协作,使生产线效率提升40%(2023年特斯拉财报数据)。但国际劳工组织提醒,全球34%的制造业工人面临AI带来的技能断层风险。德国弗劳恩霍夫工业工程研究所研究表明,经过AI操作培训的工人生产效率提升27%,未受训者仅提升6%。为应对产业升级,我国计划到2025年培养500万“数字工匠”。从生产资料共享角度出发,企业应打破技术壁垒,搭建AI技术共享平台,分享应用经验与技术成果,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医疗领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装机量突破7500台(直觉外科公司2024年数据),我国规定主刀医生需完成60例动物实验和10例临床观摩方可使用。AI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检测中准确率达96%(Nature Medicine 2023),但国家卫健委明确其诊断结果须经执业医师审核签字。深圳试点“AI医助下乡”项目,借助5G远程诊断将山区医院CT阅片准确率从68%提升至89%。为实现AI医疗技术这一特殊生产资料的共享,应加大对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与支持。
文化创作方面,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利用AI完成146个洞窟高精度三维重建,文物数字化保护效率提升15倍。不过,中央美术学院2024年调研显示,网络平台AI生成艺术作品原创性评分仅为人类作品的43%。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规定,自2024年6月起AI生成内容须标注“技术辅助”标识,短视频平台已下架27万条未标注内容。文化创作者和平台应合理共享AI创作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城市治理中,雄安新区“城市大脑”接入18万个智能终端,市政事件响应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8分钟(2024年雄安数字城市建设报告),新加坡智慧国计划通过AI交通调度使早高峰拥堵指数下降37%。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公共领域AI决策系统保留人工否决机制,我国《智慧城市数据安全标准》规定AI分析公民个人信息需脱敏并留存审核记录。政府应建立开放透明的AI城市治理数据平台,实现共享共治。
脑机接口领域,浙江大学团队2023年实现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抓取物品,准确率达91%。《神经伦理学期刊》强调技术应遵循“人类决策优先”原则,美国FDA规定脑机设备须设紧急物理中断按钮。欧盟《数据治理法案》试点“数据信托”制度,企业使用公共数据需缴纳5%-15%的数据使用费用于数字技能培训。科研机构应分享脑机接口技术成果,保障数据公平分配利用。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2024年达成共识,人机协同需构建“3E”体系——伦理框架(Ethics)、教育体系(Education)、权益保障(Equity)。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法(征求意见稿)》要求AI研发企业将年度利润的2%投入劳动者数字技能培训。在量子计算重塑技术基础的当下,建立人机共生新秩序,融入生产资料共享理念,才能让AI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注:本王由AI辅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