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红妆照汗青——马学林《赞中国古代十位巾帼英雄之九秦良玉》组诗赏析引言
在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璀璨星河中,明末女将秦良玉以其"锦袍玉带临边塞,白杆银枪定山河"的传奇形象独耀史册。当代诗人马学林以十首不同体裁的诗词,构筑起一座横跨七律、五绝、词牌的艺术长廊,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格律框架中,以"铁甲红妆"为核心意象,完成对这位"忠贞侯"的立体书写。本文将从意象营造、历史重构、艺术突破三个维度展开细读。
一、铁甲与红妆:性别符号的史诗性解构
(一)战争美学的双重编码
在《七律·下平八庚》中,"银铠冲霄寒虏阵,红颜掣电裂胡营"一联极具视觉冲击力。"银铠"与"红颜"的色彩碰撞,"冲霄"与"掣电"的动势叠加,将女性柔美与战场刚烈熔铸为合金般的艺术质感。这种二元对立的消解在《五绝·下平七阳》中更为凝练:"胭脂凝战斗,剑气镇川光",脂粉与刀剑的悖论组合,暗合秦良玉"卸却罗衣换铁衣"的生命轨迹。
(二)时空交错的意象蒙太奇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意象("玉骢踏月""月照龙韬""红旗掣月移")形成独特的时间坐标。在《鹧鸪天》里,"红妆踏月九天时"将星夜奔袭的军事行动升华为神话场景;《七绝·上平四支》中"犹见秋霜照月时"则通过月光与秋霜的冷色调叠加,凝固了四百年的历史回响。这种蒙太奇手法在《山花子》里达到巅峰:"云台月冷淬金鞍"——冷月既映照着当下寒光凛冽的马鞍,又隐喻着后世史册的永恒铭记。
二、白杆兵与麟阁图:历史记忆的诗性重构
(一)军事符号的文学转译
作为秦良玉独创的军事符号,"白杆兵"在组诗中经历多重艺术变形。《天仙子》以"白杆兵锋战斗奇"直陈其锐,《翻香令》则提炼为"白杆威慑退夷邦"的战略威慑力。更精妙的是《五律·下平七阳》中的"白军摧虏帜",通过色彩符号置换(白杆→白军),将具体兵器抽象为正义之师的象征。
(二)官方叙事的民间重写
面对正史中程式化的"忠贞侯"形象,马学林选择从细节切入重构历史场景。《七绝·下平一先》"起义苍生扫敌烟"强调其民本情怀,《山花子》"谁绣山河苍莽处"以设问句式揭示英雄与百姓的血肉联系。特别是《鹧鸪天》结句"留照巴山夜雨知",将官方史册(云台)与民间记忆(夜雨)并置,构建起立体历史认知。
三、从苏轼到韦庄:传统词体的当代激活
(一)翻香令的时空穿越
《翻香令·词林正韵第二部》明显致敬苏轼原作的结构智慧。上片"玉骢踏月刃凝霜"化用东坡"金炉犹暖麝煤残"的器物书写传统,却将闺阁香炉置换为战场兵刃;下片"肝胆照沧桑"与苏轼"惜更阑"形成历史纵深与现世关怀的时空对话。这种古今互文在"凤凰霞帔续新章"中尤为显著——既指秦良玉受封诰命的史实,又暗喻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传承。
(二)天仙子的节奏变奏
韦庄体《天仙子》本以婉约见长,马学林却注入金戈铁马之气。"剑刀龙舞定天时"连续三个仄声字营造战鼓般的节奏,"百战征袍赋血诗"更以"血"入诗,突破传统闺阁词的审美边界。这种对词牌气质的颠覆性改造,与秦良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精神形成艺术共振。
结语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如同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秦良玉这位传奇女性的多维光芒。在恪守传统格律的严谨框架中,诗人以"铁甲红妆"为枢纽,完成了战争与性别、历史与文学、继承与创新的三重对话。当我们在"犹震西川四百年"的诗句中听见历史回声,在"肝胆照沧桑"的词韵里触摸民族魂脉,便得以理解:真正的英雄赞歌,永远在格律的镣铐中舞出最自由的灵魂。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