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增设市中区到设立高新区,再到打造中央商务区(CBD)的深刻变革,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腾飞。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聚焦于市中区的建设与完善。当时,城市规模较小,市中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集中了行政、商业、文化等主要功能。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活跃。同时,对外开放梯度战略的实施与经济特区城市的崛起,使得城市人口快速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市中区展开,通过拓宽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提升市中区的承载能力和综合功能,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1983年组建潍坊设区市,潍城、坊子、寒亭3区加快发展,初步形成城市的基本格局。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此后,各地纷纷设立高新区,如1992年国务院批准潍坊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区的设立旨在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政府通过提供土地、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以西安高新区为例,根据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高新区将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800亿元,实现翻番增长。同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5%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7%,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6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 。这些数字表明,高新区在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出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高新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体制机制持续创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排名明显提升;到2035年,建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CBD通常是城市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汇聚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高端服务业企业等。例如,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中的核心,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三年来区域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税收实现三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2023年达到473.32亿元,同比增长52.8%,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 。2023年7月,国家出台《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强化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促进“一核两带”融合发展、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三个层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旨在打造功能复合型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海南自贸港三亚中央商务区也发布了众多优惠政策,在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方面,对新注册或新迁入的企业,总部企业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入户奖励,非总部企业最高可给予500万元落户奖励 。这些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增设市中区到增设高新区再到建设CBD,国内城市发展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未来也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