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感怀:岁月沉淀的生命之歌
文/祁永红(甘肃)
六十年,仿若白驹过隙,在时光的长河中一闪而过,悄然间,我已步入人生的花甲之年。
清晨,晨曦宛如薄纱,轻柔地披覆在老屋之上。我静立于老屋的门槛,目光不自觉地落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上。它树皮皲裂,似岁月镌刻的深邃沟壑;枝干虬曲,如苍劲的虬龙蜿蜒,却又倔强地向天空伸展。每一道纹路,每一处弯折,都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犹记年幼时,我常倚于这老槐树下,手捧书卷,彼时树叶沙沙作响,恰似知心挚友,轻轻为我翻动书页。那细微声响,在静谧的院落里回荡,宛如在低吟书中的奇妙,又似在浅唱童年的纯真,真可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老槐树与老屋,便是我童年最安稳的梦乡。
回溯到六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我于这间略显破旧的土坯房里呱呱坠地。那时家境贫寒,真可谓家徒四壁。母亲常常提及我出生时,连一块像样的襁褓都寻之不得,只能以旧衣仓促改制。父亲,这位老实憨厚的农民,每日在田间辛勤耕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然而一家人的生活依旧困苦,常常食不果腹。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有一年饥荒肆虐,家中的存粮几近告罄,全家人在饥饿的边缘挣扎。父亲望着饿得面黄肌瘦的我们,心急如焚。在四处筹措无果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门前那片荒草滩。那片荒草滩,平日里无人问津,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荒草。父亲心想,若是能将其开垦出来,种上麦子和蔬菜,或许能缓解家中的困境。
于是,在一个破晓前的清晨,父亲扛着家中那把破旧的锄头,独自走向了那片荒草滩。从那天起,每天天不亮,父亲便出门劳作,直到夜色深沉才疲惫而归。他挥舞着锄头,一锄一锄地刨开那坚硬的土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和脊背不停地流淌,滴落在新翻的泥土上。遇到粗壮的草根,锄头难以撼动,他就用手去拔,手指常常被磨得鲜血淋漓,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经过数日的努力,那片荒草滩终于在父亲的坚持下,逐渐变成了一片规整的耕地。父亲播下了麦子和蔬菜的种子,每日精心照料,浇水、施肥、除草,满心期待着收获的那一天,能为家人带来一丝希望。
然而,命运并未如父亲所愿。当时的政策不允许私自开垦土地搞种植,被视为“搞小资产阶级”的行为。队长纠集了一伙人,气势汹汹地来到我家门前,不由分说地宣布要将这片父亲心血浇灌的土地强行收为公有。父亲站在那片土地前,眼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他试图解释,可换来的只是队长的呵斥和众人的推搡。看着自己多日的努力付诸东流,父亲的肩膀微微颤抖,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终究无法改变这一切。
这件事对父亲的打击很大,有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显得郁郁寡欢。但他并未就此被打倒,他深知,一家人还指望着他,生活还要继续。他收拾好心情,重新回到集体的田间劳作,依然默默为家庭的生计努力着,他就像那坚韧的老槐树,无论遭遇多少风雨,都顽强地坚守着。
到了入学之年,我身着满是补丁的衣衫,怀着既紧张又憧憬的心情去报名。学校里,麻校长和蔼地伸出食指问我这是几,我却怯生生地回答:“是指头,不是鸡。”这句天真的话语,一时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却也无意间开启了我求知的征程。
彼时的学校,条件异常艰苦,与其说是求知的殿堂,毋宁说是劳动的场所。我们课余需喂猪、放羊、种烤烟,麻校长总是以身作则,带领我们一同劳作。记得有一次种烤烟,大家皆依麻校长所教之法,认真移栽烟苗。而年少贪玩的我,心中总念着离老屋不远处那个涝池。每年七八月,涝池里便会出现泥鳅和小蝌蚪,它们在水中灵动地穿梭,可爱极了。
我时常趁着劳作间隙,偷偷跑去涝池边。那小小的涝池,在干旱的黄土塬上,宛如一方珍贵的宝藏。泥鳅们扭动着滑溜溜的身躯,在池底的淤泥中穿梭,而小蝌蚪们则摆动着细细的尾巴,像一个个黑色的逗号,在水中欢快地游动。我蹲在池边,专注地看着它们,心中满是欢喜,早已把移栽烟苗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结果,我负责的那片烟苗东倒西歪,间距错乱。麻校长发现后,并未当即责备我,而是耐心地重新示范,手把手教我如何种好烟苗,还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任何事都需用心,这烟苗如同我们的生活,唯有精心照料,方有好收成。涝池里的泥鳅和蝌蚪虽可爱,但咱们眼下的活儿也不能耽误呀。”自那以后,我深知做事专注之重要,对待学习与劳动愈发认真。
初中时光在石羊村度过。那时,能去镇上读书的孩子,大多有特殊门路。而我们这些农村子弟,只能在村办中学刻苦求知。学校的老师们,大多是村里略有文化之人,虽知识储备有限,却都怀着一颗热忱之心,尽心尽力教导我们。
教语文的李老师,虽常把“杜甫”念作“杜浦”,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一日,为给我们讲好一篇古诗词,他提前数日前往隔壁村一位老学究处请教。归来后,兴致勃勃地授课,不仅详尽讲解诗词含义,还讲述了诗人的生平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李老师还鼓励我们写诗,我写了一首关于家乡田野的小诗:
七十年代的田野记忆
风漫过那片希望的田野
泥土在脚下,散发质朴的香
麦浪如绿色的海洋,层层翻涌
恰似岁月的诗行,书写成长
犁铧在老牛的牵引下
破开大地沉睡的梦
老农的皱纹里,藏着对丰收的期冀
汗水落下,滋润着每一寸田垄
谷草人在田边守望
驱赶着馋嘴的鸟雀
那破旧的衣衫,在风中猎猎作响
似在诉说着农人的执着
傍晚,炊烟袅袅升起
劳作的人们荷锄而归
夕阳将田野染成金黄
村庄在暮霭中,温馨而安详
七十年代的田野啊
是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画
承载着艰辛与梦想
在时光里静静流淌
李老师在课堂上高声朗读了我这首诗,并给予高度评价,那一刻,“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学梦想,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后来,我有幸于镇原一中开启高中生活。那是我初次走进县城,首次目睹柏油马路的平坦宽阔,第一次聆听英语课上那些陌生新奇的发音。英语老师性子急躁,短短二十天,便将初中三年的课本匆匆讲完。对于从未接触过英语的我而言,那些陌生的单词和语法,恰似天书般晦涩难懂。
为跟上课程,我每日天不亮便起身,跑到校园角落背诵单词。夜晚宿舍熄灯后,我便借着走廊微弱的灯光做习题。有一次,因在走廊学习至深夜,不知不觉睡着,次日清晨被学校管理员发现。我原以为会受严厉批评,未曾想管理员老师听我解释后,不仅未责备,反而鼓励我坚持,并告知我学校图书室夜间会开放一段时间供学生学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英语成绩逐步提高,也让我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努力,便能克服万难。
高中毕业后,我重返熟悉的农村。如大多数人一般,结婚、生子,过上平淡的务农生活。日子虽平淡如水,却满溢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后来,我随岳父学习盖房子,从最基础的搬砖和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渐渐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泥瓦匠”。
有一回,村里王大爷家盖新房,我与岳父带领几个帮手前去帮忙。砌墙时,我发觉按原计划,墙的高度可能影响室内采光。仔细测量后,我向岳父提出调整方案。岳父起初有些犹豫,毕竟改变计划可能增加工作量与成本。我详细为他分析利弊,并承诺会设法在不增加过多成本的前提下完成调整。最终,岳父采纳了我的建议。房子建成后,王大爷一家十分满意,直说多亏我的细心,让他们的家既宽敞又明亮。此事让我明白,做事不仅要有技艺,更要善于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一九九二年,母亲在西峰做起凉皮生意,我前去协助。这是我首次涉足生意场,其中艰辛不言而喻。每日天未亮便要起身准备食材,在热气腾腾的炉灶前忙碌,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努力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经营。
一日,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奶奶来到摊位前,她望着凉皮,犹豫良久,小声询问能否便宜些。母亲刚欲拒绝,我见老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无奈与渴望,便向母亲使了个眼色,笑着对老奶奶说:“奶奶,今日我们店新开张,有优惠,这份凉皮就便宜卖您。”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们,掏出皱巴巴的零钱递给我。母亲有些不解,我对母亲说:“奶奶看着生活不易,咱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况且她吃着觉得好,说不定还能为咱们带些生意呢。”果不其然,此后老奶奶常带着邻居光顾我们的生意,正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善意之举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一九九七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我加入筑路工程队。在那里,我如干涸的海绵,拼命汲取新知识。开三轮车、驾铲车、当施工员,每一项工作都是挑战,每一次挑战都令我不断成长。
在参与修筑一条山区公路时,遭遇山体岩石坚硬、施工难度大的难题。众人皆一筹莫展,此时我忆起之前在一本专业书籍上见过类似案例,便提出采用定向爆破结合机械开凿的方法。起初,许多人对此方法持怀疑态度,担心安全问题。我详细讲解操作流程与安全保障措施,最终说服众人。实施过程中,我们小心翼翼,严格按方案进行。经过几日几夜的努力,终于成功打通那段艰难路段。望着原本阻碍交通的山体被我们征服,心中满是成就感,也让我愈发坚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识能赋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
那些年,我随工程队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眼见证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泥泞小道到宽阔公路,从落后乡村到繁华都市。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力量,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每一条亲手参与修筑的道路,都似我人生的里程碑,记录着我的奋斗与成长。
如今,站在人生的第六十个年头,回首往昔,感慨万千。这一生,我历经贫穷的煎熬,感受过生活的艰辛,那些过往的困苦,如同一把把刻刀,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然而,我亦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与幸福的真谛。恰似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尽管历经无数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旧坚韧不拔地挺立,每至春天,总会如期抽出嫩绿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以自身的生命历程告诉我,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六十年的时光,说长不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说短不短,它承载了我一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路走来,我深深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用无私的爱陪伴我成长;感恩师长的谆谆教诲,是他们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引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感恩妻儿的默默陪伴,在平淡的日子里,他们是我心灵的港湾,给予我温暖与力量;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它赋予我无数机遇,让我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拼搏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静静地凝视着老槐树上新抽的嫩芽,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我深知,生命的意义并非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其深度与广度,在于是否活得充实,是否无愧于这仅有一次的人生。这六十年,我用心走过每一步,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明白,这便是生活,真实而充满意义的生活。未来的日子,或许依旧会有风雨,但我将怀揣着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般坚定地走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岁月悠悠,记忆如诗,在生命的长河中,我愿如那棵老槐树,静静守望,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