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华
民国年间,在江苏淮阴城北二十五六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石洼的小乡村,出了一位名动一时的相当了不起的人物,石洼开油坊的石步堂石大老板。
石步堂的先祖数百年前是苏州阊门的名门望族,大明王朝初年因“洪武赶散”事件被迫率全族人迁徙苏北淮阴定居。生于1913年农历癸丑年的石步堂是石氏迁淮一世祖石珀的第十六世孙。
自幼年起石步堂就是个坚守祖宗道德传统的人,但是他又绝对不是个甘心安贫守土的人,他从来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安排,祖宗的血脉赐予他骨子里天生具有一付敢为人先不甘人后的秉性,这也是他日后成为一方名流的根基。他始终认为来自苏州阊门石家的男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顶天立地的人。
十六岁那年,还是少年的石步堂毅然走出了石洼,不信命的他要独自云游四海闯荡天下,去追寻并找到能够足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改变命运的落脚点,他要让属牛的自己成为真正牛的人。
两年后,雄心勃勃的石步堂回到了石洼,在石洼开起了武威堂石记榨油坊。
开油坊自然是离不开石碾的,石碾是油坊里第一道工序的第一套工具。石碾有好多种,药铺里的“轮盘碾”,胶东山村的“独轮碾”都是在腰形石槽里碾碎物料的,这种碾的制作和使用都比较简单,直接用手摇晃碾砣就可以粉碎物料了。我们苏北平原乡村常见的石碾只有两种,一种是单盘单砣的叫旋风碾,旋风碾有大有小,碾的大小主要区别在碾盘和碾砣上,这种碾的制作很有讲究,碾盘的中心比外沿口要高出二至四公分,从碾的盘心向外扩,刻有一道道扇形斜沟槽,通常有八组这样的扇形斜沟槽绕碾心一圈连成一个整体,沿碾盘的外口低于这个沟槽有一条宽约二十公分左右的条带状平台,这是碾碎的谷物分离出来的地方。碾砣有圆柱形的,也有一头大一头小的水桶形的。砣的两头各刻有二十公分长一条条的斜形纹。碾砣被一种用木头制作的叫碾骨的框架固定住,与碾盘的中心木柱连接并可以转动。在碾砣两头的中心部位各刻一个十几至二十公分的方孔,再用生铁打造的外方内圆的铁块用明矾熬成的胶水粘贴到方孔上去,这道工序完成之后这个地方就叫碾脐。碾骨架靠近碾砣两端平行的地方,各有一根头带铁环的木头伸进碾砣脐芯,这样通过人力或者是骡子、驴子、牛等牲畜的力量碾砣就可以在碾盘上转动起来了。普通农家使用的碾盘都是在直径一米五以内的小碾,这样的碾小巧,一个人都可以推动,对无牲口的人家来说最实用。碾盘直径大于一米八以上的石碾只有大户人家和榨油坊才能用的上。榨油坊旋风碾的碾盘没有刻斜形槽纹,就是块平面板,碾砣两边上刻的斜纹也长达四十公分左右。
榨油坊的旋风碾,只用在榨花生油的时候,花生的油性比黄豆菜籽大,一次根本榨不尽。油坊将第一次出榨的花生油饼在旋风碾上重新碾碎,经二次爆炒后再榨一遍,按油坊人的说法叫头糙油和二糙油。
另一种是单盘双砣的碾叫洋碾,这样的碾只能在榨油坊里才能够见到。换句话说这种碾也是传统榨油坊里的标配专用。在江苏省涟水县朱楼村委会门前就有这样一套洋碾,这是我们如今还能见到的最珍贵的民俗实物,巨大的体量令人震撼不已。这个碾的碾盘直径达到两米六十公分之巨,碾心的厚度二十五公分,碾盘的沿口厚度二十公分。洋碾的两个碾砣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是主砣小的是付砣。主碾砣的直径一百二十公分,厚度六十公分,付碾砣的直径一百零五公分,厚度与主砣大体相同。洋碾的碾砣与旋风碾砣最大的区别是旋风碾的碾砣长度比直径大,称为躺砣,而洋碾的碾砣直径是厚度的两倍呈扁圆状,两边鼓出来的肚子上还刻有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如五瓣莲花图、八角如意图和十六令箭图等精美绝伦的花饰。如果看的久了,你又会觉得它更像古代战场上立在阵前被勇士们激情擂响的战鼓。砣是立在碾盘上运动工作的,被称为站砣。洋碾砣碾压物料的方式也与旋风碾砣不一样,旋风碾砣是满堂碾压,洋碾的砣是条带状碾压。碾砣的外轮廓有一条宽约十五公分的平面,像腰鼓带子一样缠绕在砣轮上,这个面与碾盘上约二十多公分宽的平面轨道相配合共同完成作业。洋碾砣的安装方式也与旋风碾砣的安装方式不同,是在一个碾骨架上分别对称安装两个砣,大砣是主砣,主要负责碾压物料,而小砣为付砣,主要功能就是配合主砣在碾盘上工作时的运动平衡。
随着石记油坊的生意越来越火越来越兴隆,原来的老石碾的工作量已经无法满足榨油坊生意上的需求。石大老板决定要做一个更大的石碾,于是决定亲自北上山东购买石材。石老板决定做一个直径两米八的石碾,这个尺寸足足比朱楼的石碾大了二十公分。朱楼两米六十公分的石碾,从选料到制作想想都是天大的难事,更别说如此巨大的碾盘了,即使是毛胚料能从路途遥远的山东顺利的运到淮阴那也是让人心生畏惧的事情。聪明睿智的石大老板想到了采用拼装法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就是用数块独立的石板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碾盘。经过几天的考察,他最终选中了一款叫黄锈石的花岗岩石材,这种石材质地坚硬最适合做石碾。他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选好了石材,用了好几辆被称为九六型号的木制大牛车,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将石材运回来。石老板拼装碾的碾心是独立的,八十公分的正方形和五十公分厚度的大石块足足有九百公斤,碾芯孔也不是像朱楼的圆洞碾心,而是边长二十公分的正方形的贯通孔。记得有一个成语叫做稳如盘石,我想这句话的源头应该就是打这里来的吧。碾心和碾盘并不连着,之间隔着一段很宽的距离。碾盘是由六块像折扇的扇面形状,宽度五十公分厚度二十公分的石板拼装的。有人曾经问过石大老板为什么一定要用六块?大老板豪爽的一笑:“这个数字吉利啊,六六大顺呗”。如此巨大石碾的制作也特别考验石匠的手艺,石大老板特别邀请了泗阳县也是苏北最有名的大师级的石匠穆二老爹带队制作的。别的不说,就说这板与板的拼缝就让现代的我们赞叹不已,两板接缝处平面的平整度,一点都不输现代工艺机器磨的大理石台面,两块板的拼接处简直可以说是严丝合缝水泼不进。大师傅们倾尽毕生所学,花了近半年的功夫精雕细琢终于打造成功了苏北第一大碾。这半年石老板用盛情款待了穆二老爹,从没有一顿饭是用大锅饭招待大师傅们的,真的可以说是日日座上宾餐餐如酒席。因为碾的体量巨大又是拼装碾,所以碾盘的外沿又特别打制了一圈铁制抱箍,用以加固保护,这个铁箍的制作同时也考核了铁匠铺铁匠的技艺。
石碾的安装看着简单,实则非常讲究,碾心安装定位后,绕着碾心周围要打上几十根碗口粗的梅花桩作为碾盘的底座。木桩的水平度要求极高,六十公斤重的主砣和五十公斤的付砣在碾盘上转动,稳稳当当没有丝毫的颠簸。在没有水平仪的年代能达到如此精确,令今天的我们都叹为观止。
石记油坊巨大的石碾,奇特的造型当年在苏北地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石碾的碾芯柱子是用土檀木制作的,长度有约一米五,方形榫打入碾心并不容易,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木柱入方形碾心必须要一次性打进,不能有丝毫松动,这是保证轴心稳如泰山的首要条件,绝对容不得犯错重来。这活儿同时也考究了木匠师傅的精湛技艺。檀木柱子与碾脐平行的地方往上都是圆的,木柱子在与碾脐的平行处加了一圈铁箍,称公箍。碾骨架的主梁叫拥单,拥单的中段有一个十公分直径的圆孔洞,孔洞的下方也安装有一个铁箍,这叫母箍。然后再将这个孔洞从碾芯柱子上穿下套在柱子的铁箍上,就成了碾砣在碾盘上灵活转动的轴心。石老板家的石碾骨架都是用桑木做的,碾的付砣是由一大两小的石盘拼装,这样的方式拆卸方便。碾砣的前上方有一个木制方型加料斗,加料斗是由几个小组件组成的一整套装置。上料斗底部开有一个圆洞,洞口上套一布兜连接一个叫母猫的方口弧形的木制下料器,母猫的出料口迎着碾砣的运动方向紧贴在碾盘上。下料器上有个物料流量控制闸,出料口还安装了一个木轮平衡杆,这个装置可以让物料均匀分布在石碾的轨道上。碾砣的后面有一个叫公猫的装备,其实就是个斜向碾盘口的铁铲子,它的作用是将碾压好的物料从碾盘上顺势铲下来。紧贴碾砣的背上还装了一个铁铲子,它的作用是把粘在砣上压好的物料及时清理掉。石老板油坊的碾砣是用骡子拉动的,瘦小的驴子根本承担不了石家油坊的工作量。拉碾的时候,骡子和驴子的眼睛要用黑眼罩蒙上围着碾盘转圈,要不然三圈一转骡子就有可能转出脾气来,假如真转出什么脾气来那可就不好玩了。人也是这样,大街上如果有两人一不留神撞跌倒了,一言不合嘴快嘴损的那位开口就骂:你是瞎眼驴啊。这句骂人的话实在是冤枉了驴子,知情人都知道,其实驴子的眼睛根本没瞎,把驴子眼睛弄瞎的事情都是人干的。为了防止蒙眼的骡子驴子转碾的时候跑偏了,它们的鼻子上要系根绳子连接在碾架上,这叫鼻拘。鼻子上还要再装上一根细木棍抵在碾架上,这是为了防止骡子撞到碾盘,这叫鼻阻。这些装备在骡子驴子头上的物件,叫规矩。
人有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搞笑的动物,自己可以不守规矩,但是却要处处为别人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矩。
榨油房里和酿酒的糟房里一样,都是男人的天下。油坊的榨堂和灶堂是在一个屋子里的,榨油房里从早到晚一整天都是烟雾缭绕热气腾腾的。一年四季除了冬天,从春到秋榨油坊里的男人们只需要穿一个大裤衩子和一双蒲鞋,坦着胸赤着膊就可以上工了。谁要想知道淮上的汉子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你来石记榨油坊就明白了。
榨堂是榨油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石记油坊榨堂的两个长边叫榨鼓,这是由两棵头不去叉尾不砍根的桑树做成的。榨堂两头的榨栓用榫卯结构与榨鼓相连接,此时榨堂就完成了长约两米宽八十公分的长方形框架。榨堂的底部是木板上蒙着洋铁皮,它的高度低于平地,洋铁皮上平行固定了两根宽高各四公分略小于榨堂长度的木条。榨油时装原料的竹篾子编的饼箍就放在这里,饼箍内还要穿一根圆钢圈。这是为了防止竹箍在强大的压力下被撑破。饼箍前面是一块七十公分对方八公分厚的桑木板做的盘头,盘头是预先放在榨底这两根木条上的。板的两端还刻意挖了两个凹槽,这是便于搬运用的。这个盘头叫底盘头。
黄豆,花生米,菜籽等原料经石碾压制后成为片料,不夸张的说,这样的片料真的是薄如蝉翼,透明的可以看见对面的文字。花生米和菜籽的片料经过烧柴火的高灶锅爆炒的后,成为热气腾腾的饼料。而黄豆的片料不是炒的,而是用一种叫镇子的蒸笼蒸熟的。饼料入锅前要用秤衡量,秤杆就吊在高灶锅上方的房梁上,带秤砣的那头也用绳吊着。每一锅饼料的重量都要经过严格的计算,要满足一组饼箍上的用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刚刚好。
单个饼箍的直径约六十公分,四公分左右粗细,两个饼箍为一组,里面均匀铺上内草把子,内草把子是由三个小草把齐头打个结,组合成一个大草把子,这样的大草把子,一个饼箍内要放两到三个。内草把子的结放在饼箍底的蒲席上,像打开折扇一样迅速在饼箍内展开密密铺满。内草长出来的部分先翻盖到饼箍上,然后再用两个饼箍捆合起来的叫替箍的工具加在翻在底箍的内草上,这时饼箍已经成为了十六公分深的饼筒。高灶锅上已经有八成熟的饼料趁热倒进饼箍,穿蒲鞋的师傅及时上去用脚将饼料踏实,再用一根L字形五六公分宽半公分厚的柳树板,将内草搂拢盖在饼上,并顺着饼箍的圆继续转圈踩实。撤掉替箍后将两个原底箍分别往上提,其中一个放在替箍的位置。并压上临时木盖,在L字形柳树板的配合下搬运到榨堂内两根木条上的盘头上,这为一组。下一组继续第一组的程序在地面组装好后,撤去榨堂内饼箍上的临时木盖叠摞上去,如此反复层层叠叠十次左右后盖上顶端盘头。师傅从下盘底穿上粗麻绳,并站在盘头上双手拉紧绳子左右摇晃压实饼箍,然后在盘头上系上绳结固定好饼架,最后将饼架放倒在榨底的两根木条上,并抵在底榨栓上,及时抽去固定饼架的麻绳。
榨听是一根十二公分对方的方形枣木棍,枣木质地坚硬如铁。听的两头五公分处分别在四面刻了弧形坡头,使听头成为边长八公分的正方形。榨听有两种, 一种是原榨听共有三根,另一种一面均衡布有四个三角形凹槽的叫花听。原榨听是紧贴在盘头中部的,榨油时通过层层加压节节推进,油就会源源不断的从饼箍上被压榨出来了。
榨鼓在榨堂的内侧,在与饼箍盘头中心平行的位置被去圆成为平面,左右榨鼓各裁一道长度九十公分高度九公分和宽度六公分的凹槽,这个凹槽是榨油时榨听运动的轨道。在距离顶榨栓十二公分处,开有一个九公分宽的缺口,这是榨听压进轨道槽的入口。花听首先从这个入口放进轨道槽,然后被拉靠在顶榨栓上。花听的三角形凹槽面对盘头方向并与第一根原听紧贴在一起。
榨肩是枣木做的分大小共有三个,它的造型很特别,从榨肩的顶部向下俯瞰,一边是直角方形,另一边是等腰三角形。厚度是统一的六公分,宽度从等腰三角形的底部往直角方形这边共有三个规格,分别是十二公分九公分和六公分。榨肩的底部与顶部的形状相同,只是规格尺寸小于顶部。从三角形的尖头向内向下收于底部,同样,等腰三角形的底线往直角方形这边也分别是六公分四公分和两公分。榨肩的长度在四十公分至五十五公分之间,榨肩的顶部在直角方形的面上刻有一个圆铁箍包裹着的木座。这是榔头击打的地方。
打榨肩前要先用开塞肩,开塞肩的顶部形状与榨肩基本相用同,只是宽度比榨肩小了许多,开塞肩的底部纯粹就是个三角形,长度也只有三十公分左右。它的作用就是将原听和花听先撑开一道缝,这是方便榨肩以后的工作。
打榨肩是用两两交替的方式运行的,就是先打两根小号的再打两根中号的,最后是大号的。大榨肩打入后准备上第二根听,上第二根听之前要用一种叫瓜的工具加在原听和花听的中间,目的是将大榨肩替换出来,方便下次加听。瓜的材料也是枣木做的,正方形的尺寸略大于榨听榨肩,上口是十三公分对方,下口是十一公分对方,厚度十五公分。加听的方法是将听的一头先插入左边的轨道槽,榨听的中间压在瓜上,然后迅速用榔头直接打入右边轨道槽的入口中就完成加听了,瓜也随之落入榨堂中。第三根听重复第二根听加入的程序。当所有的听全部加入后,就要用榨垫来配合榨肩完成榨油的工作。
榨垫的材料也是用枣木做的。长度三十公分,厚度与榨肩相同,从顶部往下四公分处有个一公分的凸出头,挂在原听上,称为挂钩。榨垫的宽度由五公分到二十公分不等的几种规格,榨垫顶部的两头各削有一公分左右宽的斜坡。打榨肩的时候,榨垫与榨肩通过大小配合大大配合,直到最后四个大垫四个大肩全部上齐,榨油的工作才宣布全部完成。
从开塞肩打入花听三角凹槽的那一刻。一个榔头的打字和一个流油的香字便在油坊里轰轰烈烈的热闹起来。
打榨肩这活儿绝对不是一般的人能干的了的,这是绝活中的绝活,没有小半年功夫的磨练肯定是上不了手。打榨肩的榔头共分为三个型号,最小的小榔头也有十来斤,随着竹箍被挤压的越来越紧,当只有改成五十三斤的二号榔头才能将榨肩打下去的时候,此刻才是真真见识到大师傅的功夫了。只见师傅先把榔头柄子的把手抵在大腿根,然后一手在前一手在后,紧紧握住榔头柄缓缓的抬起榔头,在齐腰处略一停顿换一口气,紧跟着一声“吆嗬”奋力将榔头高高的举过头顶,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从天顶呼啸而来“降啊”,榔头连同吼声一起重重的精准地砸在了榨肩上。随着榨肩入槽,紧盯着榔头去向的师傅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猛的甩了一下油光铮亮的脑袋,黄豆大的汗珠瞬间雨点一样四处乱飞。和脑袋一起晃荡的,还有男人裆下的那付同样热气腾腾湿淋淋的宝贝。
最后的四根大榨肩,只有石大老板七十二斤的老榔头才能一锤定音。大老板放下榔头的那一刻,就是所有榨油工作完成的时候。
那些年,村民们最喜爱去石老板的油坊做伙计,因为在这里干活可以把干枯的肠胃变得饱满厚实,苦涩的口舌变得香甜。
出榨也叫拆榨,是第二天早上的事情。出榨有点像玩游戏,也是孩子们喜爱来看热闹的时候。只要用五十多公分长的木榔头轻轻的敲打榨垫,榨肩就会蹭蹭的往上窜出,有时候还会像二踢脚的炮仗一样突然蹦出来,怪吓人的。当然,孩子们喜欢来油坊凑热闹,不会是仅仅看出榨,绝对是奔着刚出榨的扑鼻的油饼香气来的。说实话,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头,没有哪个孩子能抗拒得了这饼香的诱惑。
祁四是油坊里年头最长的伙计也是油坊里的大师傅。他做事精明细致,为人忠厚诚实。那五十三斤的大榔头也是祁大师傅的专属神器。从碾房的物料研磨开始,一直到成品油进入库房,油坊里一应大小事务都是祁四在操持,在油坊里祁四俨然就是个二掌柜。到后来,大老板七十二斤的老榔头也归了他。
祁四的媳妇常来油坊看男人,来的时候手里不是牵着孩子,而是拎着一个油葫芦,油葫芦是空的。吃过晌午饭她就回去了,走的时候油葫芦已经是满的了,另一只手也没闲着,一大包实实在在的大油饼拎到家,至少要在路上歇二十回,一把澡根本就洗不尽她那身汗臭。
榨堂的尾部有一个八字形的导油口,榨堂里面流出来的油通过这个导油口流进盛油的榨斗缸里。油缸是埋在地下的,缸沿贴在出油口。师傅用一个大油端从缸里将油舀进油篓子里,在油坊里将油端的名字叫做狗头子。油端垂直把子的顶头向内弯了一个钩,这是为了防止油端盛油太重从手中滑落。但是,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这与狗头有什么关系?油篓子是用竹篾子编的,体积很大,直径六十公分左右,高度也是六十公分左右。形状像个酒坛子,只是上下一样粗,中间有一个二十公分直径的圆口,圆口像坛子的口一样向上翻出五公分高。口上用一个也是竹篾子编的盖子盖上。油篓子两边篓肩处各有一个篓耳,篓耳子是用数根整根竹篾子从油篓子底部贯穿编成两个篓耳。油篓子内外都用胶泥糊上,胶泥是用麻丝桐油石灰还有猪血,经过千百次锤打,成为粘稠度很高的胶泥。胶泥中为什么一定要含有猪血?这是至今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石洼附近有很多村民都曾在石步堂的油坊里获得过收益,光皂角树村就有三四家何姓村民在油坊里做脚力挣钱,每天都要用独轮车推着油运去王家营的八鲜行或者是油坊的买油客户家。
独轮车是农村最实用也最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打造独轮车使用的木材,正常以桑树洋槐树还有小叶榆树为首选,这类型的木材又被淮阴人称作杂材,因为这类木材的质地坚硬最适合做农具。独轮车的车面以两个车把子为主梁呈八字形,车头宽度三十公分,主梁的总长度一米七十公分,主梁的尾部做成了二十公分长的圆把手,两个车把之间的宽度为八十公分,每个把手上装有两个小铁扣,这两个铁扣用于套车绊,碎布编的车绊在运输时搭在车伕的肩头上,推车时用它助力。车头两边又各加了一根长度一米二叫边置的木方,边置的上头紧贴在主梁上,边置用数道横梁与车把主梁连接,在车头处各分开六公分左右,使车头的总宽度增加到四十五公分。主梁的宽度八公分厚度是六公分。横梁的厚度与主梁相同。横梁的方形榫头从主梁的榫眼中心穿过连接边置。安装车轮的地方叫车耳,车耳是由两根厚四公分宽六公分的木方组成,车耳长七十五公分,宽二十公分。车耳上边连接在一个叫大转轴的横梁上,横梁的两头是圆柱形的与主梁相连,车耳的下边与从主梁上引下来的两根叫门衬的方木棍相连接。车轮的轴头就安装在车耳的门衬下面。车轮是由三块十七公分左右宽的木板拼接而成的,木板的长度五十公分左右,中间板的厚度八公分,两边的木板略薄一点,三块板用两块宽四公分厚一点五公分长三十公分的木衬子从板心打榫眼连接。轮子的中心用圆规划一个直径十三公分的轮毂,然后从中心处穿一根铁轴。在圆规的帮助下裁去木板外沿多余的部分,使其成为直径五十公分的轮盘。用工具在除了轮毂板的另两块扳的内部裁成一个半径八公分的半圆形的空洞,再从轮毂处向轮盘外沿将轮盘修成四公分厚的轮板,並使沿口成为半圆形的轮边,然后套上车垫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独轮车上所有的穿榫处都要打上两根竹钉,用以加固榫卯。
车垫子是用内草编成的。编制凹槽形状的内草垫子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在特制的工具上,上下各系两根麻绳子,然后将数根内草合起来搓成挣子,分别从四根绳子上交叉穿过,一遍遍的穿绳子再一遍遍的加内草,使其成为一条很长的草带子,直到满足车轮的长度要求。
安装车垫也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需要三个人通力配合才能完美成功。安装时一个人坐在车上,一个人来推车,另一个人在轮子下边喂草垫子,草垫子装好后,在轮盘下面的空洞处系紧草垫上的四根绳子,结束后还要将草垫子用水淋湿,据说这样草垫子可以将轮盘抱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