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四
执教圣人家
李 皓

1924年夏天,吴伯箫以优异的成绩在“曲阜二师”顺利毕业。学校拟留他到附小任教,吴伯箫以还要报考更高一级的学校为由婉拒了。接受了新思想的他,此时正值血气方刚的年岁,心高气傲自然不在话下。
他与同学一起去了南京,并同时报考了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程大学两所高校。考前遍游南京名胜,还兴致勃勃地跑去东南大学风雨操场听章太炎演讲。由于考前准备不足,结果两所学校均榜上无名。
悻悻地回到莱芜家中。告知家人结果后,一家人脸上都很平静。因为此前家里已获得消息:吴伯箫二叔吴圣贤(大吴伯箫7岁)已被国立山西大学录取。家境一年不如一年,家里实在无力同时供两位大学生上学了。父母均意让吴伯箫早日成家立业。
究竟怎么办才好呢?恰在这时,在孔府任教的同乡前辈王毓华先生,举荐吴伯箫到曲阜孔府担任孔子第77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英文老师。
一听这事,全家人都很高兴,爷爷、父母亲高兴的是吴伯箫即时端上了饭碗,吴伯箫则庆幸难堪之时有了摆脱尴尬的跳板。
时隔两月,再度踏足曲阜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的圣地,吴伯箫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在这里薰染了整整五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陌生的是即将踏进的孔府那神秘的天地。当吴伯箫抬脚迈进孔府时,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红墙灰瓦,雕梁画栋的宏大建筑,仿佛在向他炫耀着孔氏家族千年的高贵与荣耀。
此时的吴伯箫,虽已饱读诗书,但面对这份工作,心中仍不免忐忑。孔德成,作为衍圣公,其身份尊贵,且身负传承家族文化与礼仪的重任。教授这样一位特殊学生英语,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吴伯箫深知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凭借自己扎实的学识,胜任好这份工作。
每日清晨,吴伯箫便早早来到孔府书房,精心准备当天的课程。他根据孔德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独特的教学计划,将英语知识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在课堂上,他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英语单词,比如以儒家经典中的故事为蓝本,融入英语表达,让孔德成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和记忆。小小的孔德成,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师生二人配合愈发默契。
吴伯箫暗想:这份工作真的是太好了,它既能让我靠自己所学赚取到衣食无忧的薪资,同时还为我利用教学余暇巩固学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可谓一举两得。我一定要合理安排、充分珍惜利用好每天的时光,为下一步的东山再起蓄积力量!。于是,在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后,孔府的宁静书房便成了吴伯箫的自习室。他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大学备考中。那些泛黄的英文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坚持。夜晚,万籁俱寂,孔府的烛光下,吴伯箫时而埋头苦读,时而凝眉思考。他深知,只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才能为自己和家庭寻得新的出路。
然而,备考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济上的压力如影随形,尽管在孔府任教有一定收入,但家道中落所带来的负担依然沉重。有时,为了节省开支,吴伯箫不得不减少生活中的一些必要开销。同时,备考的知识繁多复杂,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理解和掌握。但吴伯箫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每当感到疲惫和迷茫时,他便会望向孔府那古老而又辉煌的建筑,借此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吴伯箫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赢得了孔府上下的尊重与认可,同时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终于,他迎来了北京师范大学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试。走进考场的那一刻,他心中既紧张又充满了自信。考场上,他奋笔疾书,将一年来的所学尽情挥洒。
放榜之日,吴伯箫怀着一颗忐忑之心来到榜单前。当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时,他的眼眶湿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府执教一年这块人生的跳板,终于助他跨越困境,考取了更高一级的学府,迈向了成功的彼岸。
此时此刻,他深知,人生旅程中的又一个新起点到来了,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等待着他。于是,带着在孔府的收获与对未来的憧憬,吴伯箫准备收拾行装,回家报喜……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