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思考
王侠
面对浩瀚宇宙,或者是大千世界,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待解,我因此专门的去了趟终南山,与几个认识的隐士做了广泛交流,晚上,我躺在柔软的睡塌上,仰望星空,繁星闪烁,思绪万千,与长空与大地与岁月与历史又一次的进行融合,我一一做着浅薄的总结,其中的老三届的写作要扩大范围,增多信息量,应是一大主题。
这一特殊群体曾经承载着时代的厚重与沧桑。他们的青春在知青岁月里沉淀,他们的笔触多聚焦于那段难忘的岁月以及后来在单位里的点点滴滴。很多省市很多知青,都对这个历史过往有过著述。但面对浩瀚宇宙与大千世界,能用文字深入探索其奥秘与哲理的,但却寥寥无几。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文化与认知因素交织。那个年代,教育资源的匮乏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知识的获取渠道极为有限,学校教育因特殊时期而中断或受到冲击,他们不少人缺乏系统深入的文学、哲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滋养。在文学创作方面,尤其是触及宇宙与世界本质的深度写作,是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石。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思辨,到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探索,从文学巨匠笔下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到现代思想家对存在与虚无的追问,这些丰富的知识与思想如同繁星,照亮许多创作者前行的道路,而老三届这一辈人在知识储备上有所欠缺,致使他们难以在宇宙与世界的宏大主题上展开深入广泛的文学性探索,出现许多的空白,鲜有文作,鲜有佳作。
而那个年代,社会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视野产生了约束与局限。在那个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强调劳动实践与社会改造的时段,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对抽象世界的思考被置于次要位置。他们的生活重心在于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磨砺意志,在单位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使得他们更习惯于从自身经历与身边事物出发,用质朴的文字记录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单位工作的喜怒哀乐,以此来表达对时代的回应与对生活的感悟,而对宇宙、世界的抽象思考与文学表达则显得有些欠缺。所以认知局限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宇宙的浩瀚无垠、世界的复杂多变,蕴含着无数深奥的科学原理与哲学命题。从微观的量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星系,从生命的起源演化到文明的兴衰更替,这些领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前沿的理论研究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辨来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
而老三届不少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接触这些前沿知识与思想的机会,他们的认知更多停留在直观的生活体验与朴素的情感表达层面,对于宇宙与世界的本质缺乏一定深入的认知与理解,自然难以用文字去精准地描绘与深刻地思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三届在文学创作上没有价值与意义。他们笔下的知青故事与单位往事,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记录。那些质朴的文字,如同岁月的化石,定格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乐观与担当,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人,成为我们了解历史、感悟时代的重要窗口。
当我们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以其无尽的奥秘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当我们俯瞰大地,大千世界以其纷繁复杂的现象引发我们去思考。宇宙与世界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它们超越了时代与个体的局限,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渴望与对存在的追问。从古至今,无数的智者与文人用他们的智慧与笔触,试图解读宇宙与世界的密码。
从《易经》中对天地万物的哲学思考,到《天体运行论》中对宇宙结构的科学阐述,从《瓦尔登湖》中对自然与人生的诗意感悟,到《时间简史》中对宇宙起源与命运的科学探索,人类在宇宙与世界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与敬畏,同时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是无数星辰与物质的汇聚。当我们凝视星空,那些闪烁的星辰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诉说着古老的宇宙故事。
每一颗星星都有其独特的轨迹与命运,它们在宇宙的舞台上演绎着诞生、燃烧与消亡的壮丽史诗。而我们所在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渺小的蓝色星球,可能只相当于宇宙空间里面的一粒尘埃,虽然说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命与灿烂辉煌的文明,有着如今的八十亿人。人类作为地球的智慧生命,但相比之下,在宇宙中显得如此的十分的微不足道,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从肉眼观测到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从牛顿力学的经典理论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突破,从对太阳系的探索到对遥远星系的观测,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然而,宇宙的奥秘远未被完全揭开,暗物质、暗能量、黑洞、虫洞等神秘现象,如同隐藏在宇宙深处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与探索。
宇宙以其浩瀚与神秘,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激发了我们对未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大千世界则是生命的舞台,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交融。从广袤的森林到无垠的沙漠,从汹涌的海洋到巍峨的高山,大自然以其壮丽的景观与神奇的生态,展现着生命的多样性与顽强生命力。单方面的境况,有时是几近枯竭的,或者是炒冷饭的。在这片土地上,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从古老的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科技革命,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大千世界中熠熠生辉。
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挑战。气候变化、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千世界以其复杂多变的现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自然与文明之间构建和谐共生的关系。在面对浩瀚宇宙与大千世界时,科学的文学的创作是一种独特的探索方式。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情感的抒发、对思想的碰撞与对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能够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刻的情感,将宇宙与世界的抽象概念转化为读者能够感知与感悟的形象与故事。它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星辰共鸣;可以在文字的引领下,深入生命的本质,探寻文明的根源。文学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刻的思考力。他们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宇宙与世界的影子,从平凡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他们要用文字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其中自由翱翔,感受宇宙与世界的魅力。
老三届在面对宇宙与世界的文学创作上有所局限,但他们的经历与精神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他们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奋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他们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美好。在他们的文字中,虽然没有对宇宙与世界的宏大叙事,但却有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艰难,人类的精神都能在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面对浩瀚宇宙与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而独特的存在。我们或许无法像科学家那样用精确的数学公式与理论去解读宇宙的奥秘,或许无法像哲学家那样用深奥的语言去探讨世界的本质,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创作,用文字去表达我们对宇宙与世界的敬畏、热爱与思考。
让我们在仰望星空时,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在俯瞰大地时,感悟生命的多样与珍贵。让我们用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思考与感悟,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为人类对宇宙与世界的探索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但是,只写知青,只写本单位,并一味地追求,无疑是单薄浮浅的,枯竭也将是在所难免的,所谓的,拓展思路,拓展眼界,拓展笔触,拓展题材,是非常必要的,是世界的需要,是未来的需要,任重道远,重任在肩!

王即之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