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都江堰:跨越时光的重逢
文:刘连成
2015年10月18日清晨,天边才泛起微微的鱼肚白,我和老伴便已身处成都北站。6点48分的城铁,宛如一条灵动的银梭,在短暂的38分钟里,就将我们从城市的喧嚣带入了都江堰的怀抱。这是我第二次游览都江堰,上一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刚踏出车门,一群人便如潮水般围拢过来,热情地推荐着前往都江堰的专门的士,每人只需四元。其中一位年轻女子,紧紧跟着我们,眼中满是期待。就在这时,我们发现了去往景区的公交车,像是找到了挣脱束缚的绳索,赶忙甩开女子奔去。可无奈车上早已人满为患,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等待下一趟。
这时,一个年轻男子快步走来,诚恳地说道:“还是坐我的出租车吧,四元钱,十几分钟就能到景区。公交车太慢,得四十多分钟呢。”我们瞧了瞧空荡荡的公交站,觉得小伙子说得在理,便上了车。可车开出不到50米就停了下来,正当我们疑惑时,小伙子拿出景区旅游线路图,开始讲述旅游路线,末了还提出整个游览下来每人大约240元,六十岁以上门票半价,每人可返回45元。我们这才明白,原来是碰上黑导游了。果断下车,恰在此时,一辆公交车稳稳停在站点,我们快步登车,向着景区进发。车窗外,风景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二十几分钟后,我们顺利抵达了都江堰景区正门,两人门票仅90元,心中满是逃过一劫的庆幸。
踏入都江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刻着“世界遗产都江堰”的石刻,仿佛是一位庄重的使者,向世人宣告着它的不凡。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定格这珍贵的瞬间,我们也不例外。沿着宽阔的入门之路前行,道路两旁林立着众多与都江堰建设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塑,他们或目光坚定,或神态从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走过安澜索桥,脚下是滔滔岷江水,头顶是悠悠蓝天,心中满是敬畏。沿着观景大道漫步,左侧是高大挺拔的青松翠柏,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右侧是奔腾不息的岷江水,在护栏的保护下,一路欢歌。对面是青山连绵,古色古香的景点建筑错落其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都江堰,这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蜀郡太守李冰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些看似普通的名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鱼嘴将江水一分为二,实现了“四六分水”,枯水季节保证成都平原用水,洪水来临又能将大部分江水排入外江;飞沙堰则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既能分洪减灾,又能巧妙地将洪水中的泥石排入外江,保证内江和宝瓶口水道的畅通。
站在玉垒山上俯瞰,都江堰全景尽收眼底。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似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近山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岷江水滔滔不绝,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景区内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这一切,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下午,我们匆匆赶到青城山,虽只是在门口短暂停留,也算留下了足迹。而后,为了赶去乐山看大佛,我们踏上了回成都的旅程。在成都火车东站,因对环境陌生、语言不通,我们迷失了方向,一个多小时的摸索,走了无数冤枉路才找到出口。找住宿时,又怕重蹈早上的覆辙,费尽周折才在附近找到一家私人旅馆。
这一天的经历,有美景带来的震撼与陶醉,也有路途上的疲惫与波折。躺在旅馆的床上,我和老伴心中都泛起一丝感慨,这趟旅行,虽收获满满,却也着实太累太麻烦,或许以后,真的不能轻易出门旅游了。可心中又隐隐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期待着与更多美好风景的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