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之路的沉淀
让刘学斌感到荣幸和自豪的是,他1982年从周至县富仁乡渭丰村光荣入伍,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某部电影组当放映员,是他人生的一大幸事。那时的他,年轻且充满朝气,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艺术的热爱,勤学上进。由于他能写会画,工作中总是充满热情,成绩斐然,很快便脱颖而出。1984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推荐到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系进修学习,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犹如为他的艺术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那段求学时光里,他对启功先生匠心独运的书法作品尤为崇拜。启功先生的书法,笔力刚劲又不失飘逸,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刘学斌近水楼台,有幸当面向先生请教学习(图11)。
他怀着崇敬的心情,虚心聆听先生的教诲,仔细观察先生的书写姿势和笔法技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与先生的交流中,他不仅学到了书法的技艺,更领悟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和魅力,对书法的热爱也愈发深沉。 后来, 他调到西安某部工作。西安,这片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是中国书法的发祥宝地,无数书法大家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之作。刘学斌如鱼得水,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虚心拜石宪章,钟明善、吴三大、雷珍民等书法大家为师。他时常跟随老师们学习,聆听他们对书法的见解和感悟,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前往碑林博物馆参观,在那里,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书法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端祥着那些著名碑刻,仔细揣摩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神韵,感受着先辈先贤笔墨里流淌出来的那种人性善和人性美的清醇之风与品格。那些古老的碑刻(图12),
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们见证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刘学斌沉浸在这片书法的海洋中,广收八面来风,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 透过那些书法大师的一幅幅传世杰作,刘学斌似乎感受到了前辈先贤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在书法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使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表达。这种风格与刘学斌潜藏在灵魂深处追求人性完美的精神企望,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深度沟通与交流。他仿佛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自己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方向和追求。
于是,刘学斌坚持不懈,数年如一日地临池不辍。他每天都会抽出大量时间练习书法,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忙碌的工作之余,他都从未间断。他的书案上,堆满了各种字帖和练习纸,每一张纸上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艺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挺然奇伟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刚劲有力中透着灵动飘逸,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人生故事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学以致用,将自己的书法技艺运用到工作中,为基层部队培养了许多书画骨干。他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员,从基本的笔画、结构到书法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书画骨干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为部队的文化建设增添了光彩。他不仅荣立了三等功,还被评为“两用人才标兵”,成为了部队中的楷模。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省市的书画作品展览,并屡获佳绩,收获满满。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书法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努力追求的最好回报。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转业到周至县电影院后,因职业及形势的变化,他下岗了。但他随遇而安,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毅然回到生养他的富仁乡村里。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儿女成家立业,吃穿不愁,他在空气清新、安静和谐的田园故里,气静神闲,过上了悠闲的生活。虽说他自强自立,开办了几年的装修公司收益不错,为自已积攒了些资金,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从未减退,每一日都要抽出半天时间,时而聚精会神,伏案临帖;时而兴之所至,创作书法新作。他沉醉在书法的世界里,感受着笔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与此同时,情系乡亲的他,时常为周围集体和群众义务写书法作品(特别是他坚持多年为军烈属、五保户赠送春联和年画)。他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为乡村振兴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作品,有的挂在乡村的文化活动室里,成为村民们欣赏和学习的对象;有的被村民们带回家中,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了一份文化的气息。他的善举,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誉和尊重,成为了乡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奔赴古会的决心
2019年国庆期间,刘学斌从一位战友那里得知,临近的武功县老武功镇一年一度的冬季河滩古会长达半个多月之久。古会期间,人流如织,物资丰富,特色吃食品种齐全,各式各样的文化展演好戏连台,热闹非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古会唯独缺少书画交流活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学斌听闻此事后,心中一动。他觉得自己若能去参会,不仅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还能为古会锦上添花,为大众献上一份精神食粮。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能展示自己的书法技艺,又能为乡亲们带来欢乐和温暖,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富仁镇西边沿渭河南岸的这几个村庄,当年由于河床冲刷北移,过去多年曾属武功县行政区域,也是地道的武功人。后来虽被划归周至县管辖,但从根子上说,他与武功县有着割不断的亲近情缘。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让刘学斌对武功县的河滩古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况且,自己的爷爷和父辈过去那些年冬天,都曾好多次步行六十多华里,赶去上过河滩古会。每一次返回来,总是要为他们兄妹带回来几样好吃的。那些甜蜜的回忆,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所以,他打小就对河滩古会充满了好感和向往。如今有机会参与其中,他怎能不心动呢?
同时,他也想把部队一以贯之、继续保持的好传统发扬光大。部队里那种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他决定以赤子情怀,抱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自费购买了一顶方便实用的红色帆布帐篷和写字的各种用品等。他精心准备,只为在古会上能给大家带来最好的书法作品和最真挚的祝福。
两个月后,武功河滩古会开办之日终于到来。天还未亮,刘学斌就早早从家里出发,开着自己的三轮箱体摩托车,拉着帐篷、桌子和笔墨纸砚等物品,还自带了水壶和干粮。寒风刺骨,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每天往返六七十公里,不惧路途遥远和寒冷,坚持义务为群众写赠书法作品。他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那么坚定而执着,仿佛是一位奔赴战场的勇士,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使命,勇往直前。
到了2024年底,“文艺轻骑兵”刘学斌已经是第三次通过河滩古会,义务为群众献爱心、写赠书法作品了。这一次,古会开办头两天,他抓紧把手里的事务处理完。第三天一大早,他就把所带的物品装上车,然后穿上军大衣,戴上头盔和皮手套,开足马力赶到古会现场。他选择后稷文化广场出入口“人间福地”大牌楼内侧西南角一块场地,这里行人来往多,是最佳位置。他熟练地搭起帐篷,动作麻利而沉稳,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的专注和认真。他在帐篷四角用石头砖块稳稳地压住,恰似夯实了心中那份如磐石般的坚守,“一任寒风呼啸,我自岿然不动”。
帐篷内,一张平整的桌面上,笔墨纸砚依次排列,宛如等待出征的士兵,整齐而有序。砚台里的墨汁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仿佛在诉说着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雪白的宣纸,静静地等待着被赋予生命的色彩,它们将承载着刘学斌的祝福和期望,走进人们的生活。
冬天里,河滩上的风凛冽刺骨,如冰刀般割在脸上,但刘学斌似乎不知寒冷。他的手指因长期接触冰冷的笔杆、墨汁和纸张,已形成了一道道皴裂的沟壑,宛如岁月锈刻的印记,令人心疼。可他依然稳稳地握住毛笔,每一笔都写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仿佛周围嘈杂的声音与他无关。他的眼里,只有笔下的字,心中只有对人们真切又温馨的祝福。他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解释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每天到上午十点以后,前来求字的民众络绎不绝,帐篷前的队伍如蜿蜒的长龙,始终没有断过。在排队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岁月的沧桑写在脸上,他们满怀期待,希望能得到一幅寓意长寿安康的书法作品,为晚年生活增添一抹祥和的色彩;有甜蜜恩爱的年轻夫妇,他们手牵着手,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期待着有一幅饱含幸福美满祝福的喜联,装点自己温馨的新家,开启未来甜蜜的生活;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紧紧盯着刘爷爷手中的笔,眼中满是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与向往,那纯真的眼神仿佛在探寻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因为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在刘学斌的帐篷前,共同感受着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温暖(图13~14)。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