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烽烟中的女性觉醒——马学林唐赛儿组诗艺术探析》
一、历史真实与文学重构的交响
在《七律·下平八庚》中,"白莲擎炬破昏明"以宗教符号开启历史叙事,白莲教的精神火炬与"青简精雕"形成历史记忆的双重维度。诗人巧妙运用"蓑影尽遮千嶂月"的视觉隐喻,将农民起义的隐蔽性与"刀锋直指九围兵"的凌厉攻势形成张力结构。尾联"莫道蛾眉盈剑气"通过否定句式强化女性特质与军事才能的悖论统一,在"齐鲁荡雷声"的地理意象中完成历史回响的时空延展。
二、多维度的艺术呈现
五律《下平七阳》以"青裙战未央"构建视觉记忆锚点,通过"挥刀-策马-星火-旌旗"的动态意象链,形成起义进程的蒙太奇式展现。七绝组诗采用不同韵部构建情感光谱:"四支"韵的尖锐感呼应"白刃翻涛","一先"韵的悠长性暗合"义旗直贯九云天"的升腾之势。在《鹧鸪天》词作中,"黄钺翻飞鼓角悲"以兵器与乐器的通感手法,将战场残酷转化为美学意象,"月下青山孤影奇"则塑造出超越时空的悲怆剪影。
三、精神意象的层递建构
组诗形成三重精神升华:战斗层面"霜刃凌风撼宫阙"(《山花子》)展现武力对抗;信仰维度"佛法坚持昭日月"(同上)揭示精神支柱;终极意义上"香魂长绕岱宗峦"(同上)完成地域精神的永恒化。《翻香令》中"箓火照天罡"将宗教符文升华为天道象征,"火烟香骨镇疆场"通过火葬意象实现肉身的消解与精神的永驻。十首作品共同构建"星火-野火-箓火-香火"的意象谱系,形成从现实抗争到精神传承的完整链条。
四、诗史互鉴中的现代性观照
诗人在《天仙子》中特意标注"韦庄体",暗示对晚唐历史叙事传统的继承。但"红妆策马战尘飞"打破传统闺阁书写范式,其"巾帼英名入史期"的结句,与李清照"至今思项羽"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五绝·上平四支》中,"擎帜反明师"的主动姿态,颠覆了木兰"替爷征"的被动叙事,体现现代性别意识的觉醒。这种创作既延续"诗史"传统,又在女性主体性建构上实现突破。
五、格律创新的突围尝试
《七绝·下平一先》打破传统起承转合结构,四句皆用动态意象:"裂霄烟-剑影悬-焚永乐-贯云天",形成排比式推进。在《翻香令》中,苏轼体的原有章法被改造,"刀锋啸,金銮裂"三字句的连续使用,模拟兵器撞击的节奏感。这种形式探索使传统词牌获得新的表现力,如"马车灭,心怀烈"的倒装句式,既符合词律要求,又增强语势张力。
六、历史阴影下的创作启示
诗人将唐赛儿失踪之谜转化为"终化春霖润碧茔"(《七律》)的诗意想象,赋予历史悬案以美学价值。在"泉声犹诉唐娘子"(《鹧鸪天》)的意境中,自然山水成为历史记忆的存储介质。这种处理方式既规避了史实考证的困境,又开辟出历史书写的诗意空间,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方法论启示。
结语:马学林的这组诗作通过多元艺术手法的交响,在格律镣铐中舞出自由精神,将尘封的历史事件转化为鲜活的艺术生命。其创作实践不仅重塑了唐赛儿的文化形象,更在古典诗词现代转型的语境下,探索出历史题材创作的新可能。这种将考据功夫、诗学修养与当代意识熔铸一炉的创作方式,为传统诗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