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隐禅宗
浙江东阳
徐 志 赓
杭州灵隐景区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是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寺名来自创建者印度僧人慧理所说的“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
由于灵隐周边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所以禅踪乃是灵隐山水的境界所在,故三评西湖乃取名为“灵隐禅踪”。

十里西湖莺啼柳浪 千年古刹灵隐禅踪
灵隐寺的名字在寺庙中算得极灵动极雅致的。其它寺庙的名字或者太沉闷,或者太俗气,总不如灵隐禅
宗这般活泼而又不失禅意。本以为灵隐寺只是一处寺院,但其实整个景区包括了飞来峰,灵隐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中印寺,法云古村等等诸多景点,还有老早就闻其名的冷泉猿啸和玉液重泉。虽然我国在北京也有许多寺庙,但灵隐景区的寺庙,依山傍
水,翠屏掩映,从自然景观上便胜一筹,更有以弥勒石旁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三步一景,五步一
联,是处大风景。在人们看来,整个灵隐要好好的玩一遍,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飞来峰上的石刻,寺庙中的典故,若无人讲解恐怕只能是见得佛面不解禅意。

灵隐寺的御碑亭、飞来峰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绿成一片一片,近距离观察,实在不明白缘何此峰被称作“飞来”。崖上遍布石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山下也有石像,只是看起来很新,像是后人所刻。山并不高,古树繁茂,经常能见到古树枝干连接成天然秋千的模样,许多情侣坐在秋千上合影。有时会突然见到几块奇怪的石头。在半山腰建有一座翠微亭,小巧玲珑,是韩世忠为纪念岳飞而建。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关于岳飞
的故事自然随处可见。这座小小的亭子,仿佛也在提醒世人,不入岳王庙,同样也可拜岳飞。

正是——
路转峰回藏古迹
亭空人往仰前贤。
在著名的冷泉亭上,也有若干副对联,另有若干楹联,虽未刻在亭上,也是绝妙好辞。大概“飞来”和“冷泉”这样的典故,总是很适合入诗的。内中最熟悉的要算:
董其昌,以一句看似随意的“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为后人楹联开了个绝妙好头。此联前面又刻一副“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仿佛问答一般,煞
是有趣,还有一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似乎在禅意上更胜一筹,但并没有刻在石上。至于“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则显
得有些啰嗦。而现在亭上最外面所刻之联,则是王维的
“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其“咽”和“冷”,历来被称为炼字典范。
但要评个灵隐最佳联,冷泉亭上对联虽妙,但早已听说过。出了天王殿,回身拜韦陀,突然看见这样一幅对联:
立定脚跟,背后山峰飞不去
持执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从看到此联开始感慨,一直感慨到如今,多么自然,多么巧妙,多么工整,多么应景而又多么富有禅意!此联应为最佳!
灵隐寺确是对联圣地。江南山水蕴育了它的灵秀,也孕育了无数有灵气的才子。有山水,有奇景,有才情,更有佳联。
寺庙天王殿前楹联写道: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是写弥勒佛,这尊菩萨大概是中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佛教徒了,就连武则天称帝,也要先借弥勒转之名。
灵隐寺大殿楹联若干,但最难忘的当属这一副: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正好似给整个杭州做总结一般,读来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怀。
这正是——
峻岩翘首傲苍穹,
天竺飞来一孤峰。
雾隐山门香客到,
芷焚鼎口佛经诵。
消灾祈福凡心异,
带发修行禅意同。
烟雨朦胧藏古刹,
白云深处觅禅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