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展
流水从不与高山争锋,它总是向低处蜿蜒,却在九曲回环中滋养万物;古松不曾与云海竞艳,它默默扎根峭壁,却在虬枝舒展间自成气象。老子云“上善若水”,道家推崇的“守柔”哲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智慧:在与世界的相处中,看似违背人性的谦卑、退让与欣赏,恰是通向更高境界的幽径。
放低姿态不仅关乎自我修养,更在于与人交往时的智慧。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站在雅典街头自称“最无知的人”,却在不断叩问中建立起西方哲学的根基;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将个人的忧乐融入苍生的悲欢。这让人想起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她们从不居高临下地俯瞰人间,而是以俯冲的姿态贴近大地,却在衣袖翻飞间舞出了最动人的神韵。真正的强者懂得,俯身不是示弱,而是为了看清脚下的土地。
在利益交织的尘世中,“让”比“争”更需要智慧与胸怀。春秋时期,管仲曾三次临阵脱逃,鲍叔牙却始终以“各为其主”相宽宥;后来管仲治国,鲍叔甘居其下。这段“管鲍之交”穿越千年依然闪耀,恰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超越得失的智慧。就像钱塘江大潮奔涌而来时,两岸的堤坝不是正面阻挡,而是以柔和的弧度将狂涛化为静水。懂得退让之道者,往往能在人际关系的江河中开辟出更宽阔的航道。
嫉妒如同心灵的锈蚀,欣赏才是智慧的清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较量本可能演变成文人相轻的闹剧,但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米开朗基罗让石头有了呼吸。”这种超越竞争的胸襟,恰似黄山松与云海的相处之道:古松不因云海遮掩其姿而怨怼,反而在氤氲水汽中舒展翠色;云海不因松柏分割其形而恼怒,甘愿化作朝露润泽虬根。当我们将他人的成就视为滋养心灵的养分,生命的庭院自会百花齐放。
道家典籍《淮南子》有言:“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气与智慧”。当我们学会像水一样向低处流淌,像松一样在绝境扎根,像云海一样包容万物,终将发现:那些看似违背本能的谦卑、退让与欣赏,正是通往更高处的心灵阶梯。在这条向下的攀登之路上,我们终将与世间美好欣然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