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达中学引入孟国泰先生的“从个出发新教育”之“三标课堂”体系后,我亲眼目睹了一场静悄悄却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教室里的61名学生化身为“化学小老师”,为原本沉闷的复习备考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激情。
一、破局:从“知识容器”到“反应主体”的蜕变
传统的复习课模式往往使学生陷入“教师讲题—学生刷题”的单一循环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时,我大胆尝试“知识重构计划”,打破了这一僵局。根据前测结果,我将小老师们分为“微观模型组”、“实验设计组”和“生活应用组”,要求每组在限定时间内准备一段微课。
成长案例1
霍玮恒,一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实验设计组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为验证“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他带领组员用输液管改造密闭装置,将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导入气球。当实验视频在班内播放时,他这样解说:“就像妈妈做包子,面粉+酵母变成蓬松的面团,总质量其实没变——只不过CO₂跑到空气中了。”这个“家庭厨房”类比,让抽象定律瞬间生动。更惊喜的是,这个团队设计的实验被选入校实验室创新展。
二、裂变:构建生生互动的知识反应链
在《酸碱盐》专题复习中,我引入了“知识拼图”策略,将复杂的物质知识分解为30个模块,每个小老师成为自己认领模块的“专家”。通过“学术沙龙”等形式,学生们重组知识网络,共同完成了知识的建构与深化。这一过程中,小老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成为了知识传递与创新的催化剂。
三、共生:催化师生共同成长的化学反应
“小老师”制度的实施,让我逐渐从传统的“全知者”角色转变为“脚手架搭建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课上,小老师们的自主设计与创新的“金属争霸赛”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
成长案例2
蔡逸琴小组利用象棋棋子设计出“金属攻防战”棋盘游戏,将金属活动性强弱的知识融入其中。当“铁骑士”遇到“硫酸铜城堡”自动变色,当“铜侍卫”面对“硝酸银护城河”生长出银白色枝晶时,小老师们用游戏术语生动地讲解了金属活动的奥秘。这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过度执着于“严谨性”可能会扼杀学生最鲜活的认知路径。
教学反思
信任的化学反应 :当小老师被赋予自主设计实验的权利时,他们不仅回报了更安全的装置改进,还展现了对化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这证明了信任能够激发小老师的创造力与探索欲。
容错的实验收获 :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尽管小老师的操作出现了小错误,但这一错误却成为了教学中宝贵的切入点。它教会我们,错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容错的教育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价的氧化还原 :建立“教学相长积分制”,既记录了小老师的知识输出,也关注了他们自身薄弱点的提升。这种评价方式避免了单向消耗优秀生的现象,促进了全体小老师的均衡发展。
结语
三标课堂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置换反应。当大先生主动让渡“权威”的位置,小老师便如同“活性更强的金属”,自发地释放出惊人的教育能量。期末测评数据显示,班级平均分显著提升,但更令我欣慰的是,61双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与热情。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最好的备考不是将小老师变成解题机器,而是让每个小老师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发光体,共同书写属于他们的化学传奇。

作者简介
张海峰,原平市实达中学大先生,教科室副主任,三标课堂骨干教师,《大众教育学》实达中学读书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