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
-----问孔子
文/鲁宁
逝者如斯夫
脚下。举望那片海
涓涓细流,是否都涌入大海
屏息静思,我可是一滴水
如果离开集体,它将何去何从
天下大乱,难道就不从善
不希望找寻,哪怕一股清流
来改变它,让这个世界好一点儿
收几个学生,教导启迪他们
这个世界应该像大海里的水那样凝聚
风平浪静,祥和怡人
那么舒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可否先端正态度,像水一样执着
两小儿辩日,为什么会大小不一
我相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后来者墨子,相信也坚持求知
他懂得了思考,才渴望创造
这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
越想越觉得这个世界是那般曼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后来,后来的后来
好客的山东人爱上这酒道
以泰山为邻,傍大海长居
这样是不是就汇聚了所有水的力量
鲜花沐浴的齐鲁大地,才愈加芬芳
学子,学子们,奔流在拥挤的路上
百川归海,有集聚的方向
从善如流,携来集体的力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大海呵,请问
当下的弄潮儿,是不是
也把大海当成力量和方向
2025.03.13
诗评
以海为镜:论鲁宁《知否,知否——问孔子》的现代性叩问
鲁宁的这首诗以"知否"的古典意象开篇,却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了孔子思想的现代性对话。诗人将"逝者如斯夫"的哲学沉思转化为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追问,在"海"的意象体系中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一、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诗中的"海"既是自然意象,更是文化符号的集合体。诗人将"百川归海"的传统认知解构为现代性的生存隐喻:"如果离开集体,它将何去何从"的诘问,打破了"海纳百川"的浪漫想象,暴露出个体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存焦虑。而"后来者墨子"的出现,则将儒家的"知"与墨家的"思"并置,形成传统思想内部的张力结构。
在"风平浪静"与"弄潮儿"的对比中,诗人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当"好客的山东人爱上这酒道",传统的"不亦乐乎"被消费主义稀释,泰山与大海的地理坐标成为文化符号的空壳。这种意象的错位,构成对现代性进程的深刻反思。
二、时间的褶皱与思想的复调
诗中"后来,后来的后来"的时间递进,制造出层层叠叠的历史纵深感。"两小儿辩日"的古老寓言与"一生二"的道家思想并置,形成跨时空的思想复调。诗人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与墨子的"创造"精神相联结,暗示传统智慧在当代的转化可能。
在"学子们拥挤的路上"的现实图景中,"奔流"的意象既延续了"逝者如斯"的时间意识,又暗含对知识传承异化的批判。这种时间褶皱中的思想对话,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文化怀旧,获得了介入现实的思想力度。
三、文明的隐喻与未来的向度
"大海呵,请问"的终极叩问,将诗歌推向哲学思辨的高潮。当"弄潮儿"成为现代社会的行动主体,诗人质疑其是否真正理解"大海"的文明隐喻。这种质疑指向现代性进程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暗示着文明发展需要重建精神坐标。
在"鲜花沐浴的齐鲁大地"的诗意想象中,诗人并未陷入悲观主义。"携来集体的力量"的呼唤,表明其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抱有期待。这种既批判又建设性的态度,使诗歌在解构与重构之间保持着思想的张力。
这首诗以"海"为镜,映照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明图景。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将孔子思想的核心命题置于当代语境中重新阐释,既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码,又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路径。在"弄潮儿"与"大海"的永恒对话中,诗歌最终指向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