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烈骨照汗青——马学林诗词中的梁红玉形象探析
在中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梁红玉始终以"桴鼓震金兵"的飒爽英姿闪耀着独特光芒。这位史书未载全名的抗金女杰,却在七百余年的民间传说中完成了从歌妓到护国夫人的传奇蜕变。2025年三月,诗人马学林以十首体裁各异的诗词为时空梭,带我们重临黄天荡的烽烟,在平仄韵律间重构这位巾帼英雄的精神图谱。这组作品犹如十面战鼓,以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叩击着千年时空下的民族气节。
一、历史语境中的诗性重塑
在《双烈记》的传奇笔触之外,马学林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历史与诗意的精妙平衡。其七律首联"桴鼓金山战旆旌,红颜披甲鬼神惊",将《宋史·韩世忠传》中"亲执桴鼓"的记载与《京口耆旧传》的细节相糅合,用"鬼神惊"三字激活了凝固的史册。颔联"三千貔虎衔枚走"化用《周礼》军制,"百二关河"典出《史记·高祖本纪》,这种对古典军旅意象的创造性转化,使梁红玉的形象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充满艺术张力。
诗人在处理"青史无名"的史实悖论时展现出独特智慧。五绝"名门美女奇"看似与梁氏出身相悖,实则暗合明代《英烈传》的民间演绎传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在尊重历史本质的同时,赋予艺术形象更强的感染力。
二、多元文体中的形象建构
马学林对古典诗词体裁的精熟运用,为梁红玉塑造出多棱镜般的艺术形象。在七律的严整框架中,"江左偏安能砥柱"对"中原北去保家荣"的工对,以地理方位的强烈对比,突显其超越性别局限的历史担当。转至五律"智勇千秋颂,刚柔万代扬",则通过简劲的节奏,勾勒出女将军智勇双全的特质。
词作更显艺术匠心。《鹧鸪天》上片"黄天荡里烽云烈,扬子江头血帜飞",连续铺排四个战场意象,与下片"擂战鼓,慑胡威"形成金戈铁马的交响。而《翻香令》中"甲光冷淬木兰香"的奇特意象,将《木兰辞》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时代解读,创造出跨越时空的巾帼英雄共同体。
三、战争美学的诗意呈现
马学林笔下的战争场景充满诗性张力。"擂鼓催征斗志坚"(七绝)通过动词"催"与形容词"坚"的碰撞,将《吴子·论将》中"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的军事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画面。在《山花子》"鼙鼓黄天动玉颜"中,"动"字既指战鼓震动,又暗含容颜不改的坚毅,这种双重语义的运用,深得李清照"至今思项羽"的遗韵。
对女性特质的战争化书写尤为精妙。《天仙子》"横槊气,美如诗"化用苏轼《前赤壁赋》的典故,将"美人"与"名将"的意象熔铸一体。而"征袍披冷月"(五绝)则以"冷月"的凄美反衬战袍的刚硬,形成刚柔并济的美学特质,恰如《二十四诗品》中"劲健"与"绮丽"的完美交融。
四、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
诗人在处理历史纵深时展现出独特的时空观。"至今淮水似流泪"(七律)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地理空间成为永恒见证。这种手法令人想起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深沉,却又通过"犹唱夫人护国声"的延续性表述,赋予历史记忆以当代生命力。
对集体记忆的诗意唤醒更具现代意识。《翻香令》末句"千古也无双",既是对《三国志》评关羽"绝伦逸群"的化用,更是建构新时代的英雄话语。这种将个人功业升华为民族精神符号的尝试,与当下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形成深层共鸣。
五、声律兵法的艺术共振
马学林对诗词格律的驾驭堪称"声律战场"的排兵布阵。七律选用下平八庚韵,其清亮激越的音色与战争主题高度契合。观《鹧鸪天》词牌,"烈""飞""威""围"等韵脚的选择,暗合《乐府指迷》"促拍短韵宜于激烈"的声情理论,形成金戈交鸣的听觉效果。
平仄安排更见匠心。五律"临危呈妙策,擂鼓助夫郎",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规范中,通过"擂"字的爆破音增强语势。这种声韵与语义的共振,恰如《文镜秘府论》所述"宫商相变,低昂舛节",使文字具有了战鼓般的节奏力量。
结语:剑气箫心的永恒回响
穿过十首诗词构建的艺术长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史溢奇香"的梁红玉,更是中华文化中巾帼精神的诗性传承。马学林以传统诗词为容器,既盛装着"剑气横秋"的英雄气概,又流淌着"玉壶冰心"的人文关怀。这种创作实践,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当代诠释,更是对古典文学现代转型的积极探索。当"护国声"穿越时空,在平仄起伏中继续鸣响,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英雄史诗,永远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