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种下的那棵树
--写在植树节的日子
文/张旭
六十年前
在故乡庭院一角
趁着春光正暖
父亲用铁锹翻开褐色的土壤
恰似打开岁月的密函
我扶起一颗纤细的榆树幼苗
带着远方山林的回忆
轻轻将希望植入泥土
嫩枝在阳光中跳舞
恰似怯生生懵懂的孩子
向着未知的世界探头
幻想它华盖婷婷的模样
满是期待的情愫
夏日里的暴雨如瀑
它在风雨里瑟缩啼哭
我在心底深处撑起一把伞
默默为它祈福
秋霜为它染上金黄
我在一旁静静伫立
回忆它成长的时光
冬日的积雪将它包裹
我知道
等待来年春风吹过
又会奏响生命的乐章
它的根须悄悄深往
紧紧抓住大地的胸脯
生长出每一片新叶
都是对命运不屈的宣告
我守着它
从春夏到秋冬
彼此成为忠实的伴侣
每一圈年轮
都刻满了时光的希望
60年过去
父亲走了
我和父亲种下的那棵榆树
还在霜雪中挺直脊梁
父亲的灵魂在延伸
这棵榆树的枝叶仍向着天空舒展
蓬勃的生命力
诉说着无尽的歌谣
是我永远写不尽的诗篇
作者简介:旭日东升(张旭),河南省鹤壁市工商局退休干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鹤壁市国学研究会专家,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喜欢写古体诗词和现代诗。
点评:
一、情感:质朴深沉,饱含眷恋与传承
这首诗围绕少年时与父亲种下的榆树展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开篇对种树场景的描绘,将父子共同参与的这一行为,赋予了庄重感,唤起读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人对榆树成长过程的关注,从夏日担忧它在暴雨中瑟缩,到秋霜时回忆它的成长,再到冬日期待它来年重生,这份细腻的情感体现出对生命成长的珍视。而父亲的离去与榆树的挺立形成对比,榆树承载着父亲的精神,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表达了诗人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以及对生命传承的深刻理解,情感质朴且极具感染力。
二、意象:核心突出,营造生命画卷
榆树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诗,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成长。从幼苗的稚嫩,“嫩枝在阳光中跳舞,恰似怯生生懵懂的孩子”,展现出新生的活力;到根须深扎大地,“紧紧抓住大地的胸脯”,体现出生命的顽强不屈。四季的变化则作为辅助意象,夏日暴雨、秋霜、冬日积雪,不仅描绘出榆树生长的环境,更映衬出诗人心境的起伏,营造出一幅生命在时光中历经磨难却始终蓬勃向上的画卷,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三、语言:简洁灵动,富有表现力
诗歌语言简洁却不失生动,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表现力。把父亲翻土比作打开岁月密函,形象地开启了回忆的大门;将榆树在暴雨中瑟缩赋予“啼哭”的拟人化情感,让人感同身受;“每一片新叶都是对命运不屈的宣告”则以简洁有力的表述,传递出生命的坚韧。诗句长短结合,节奏舒缓,读来朗朗上口,宛如娓娓道来一个跨越六十年的故事,贴合诗歌怀旧与思索生命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