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68》「飘舞的剑」(7653辑)

晨间寄语
中国的孝文化由来已久,得益于祖先们的言传身教,还得益于孔老夫子等文化先贤,以文字文章故事等形式教授并传承下来。同时,也有走向衰败的迹象,这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一位成功人士在讲述自己的家风时,颇为感慨地讲了以下这番话。
他的父亲是第一批到深圳吃螃蟹的人,是最早的万元户。国门打开,也是最早接受西方孩子成年后,尤其是年满18岁后必须独立生活的思想的人。18岁时,他父亲对他说,他可以在家里吃住,但必须交钱,住房按月房租500元,生活费每月800元,没有钱交就打借条,打借条就给钱,零花钱也要打借条,可以暂时不还,但有了钱一定要还。从18岁到考大学、到参加工作、到挣钱,他一共打了18张借条。这些借条他父亲用箱子专门存放。这些借条这个箱子,对他的压力很大。按一张一万,他父亲经常喊他还18万。他说他清楚地记得还了三次18万,但他父亲一想起就要他还。直到他一次打给父亲100万,他父亲再没有喊他还钱了。
他说从他记事起,就接受了这样的思想,这成了他们家的家风。他享受了资本的红利,他现在也很有钱。他有几个孩子,已在开始读大学,他们家每个孩子用他的钱,一如他父亲对他那样,消耗掉的钱,都打了借条。他肯定地说,他的房、车、存款,不会留给孩子。要想拥有,就学他那样,自己去挣,这是爷爷传下来的,谁也不许例外。他说这样的好处,是不怕富不过三代。现在,他的几个孩子正是第三代。
听起来,他的这番说词,让人无可辩驳。还有一位父亲,当着两个儿子的面唱白道:“如果你长大不孝敬我,把买奶粉钱还给我,还有那买尿片的钱。少给我一分都不得,还有那买玩具的钱,还有那买衣服的钱,还有那交学费的钱,这些都通通还给我…。”形式不一,目的一致,就是为了给孩子贯输自强自立的思想,从小不仅要勤奋努力,还必须学会挣钱。
一位母给女儿的规定,做家务计价,一事一价,论多少、论计的价值,消耗在自己计存的价格上。不够的,做来补。在家里偷懒不做事情,没有存入,零用零花零食钱一概没有。不遵守时间、浪费物件、顶嘴不听话还要被扣。一段时间,确实与别的孩子不一样。
文化、思想、传统,都是培养育人的助推器,以找到适合孩子们最佳成长的方式方法最为重要。人的成长又像个万花筒,五彩缤纷,以不一样的姿态展示给社会,所谓好坏,属于大众接纳并认可的,想来是最好的答卷。我们看到的虽然多,但不一定都看到了。一种卓见,多种关怀,有助于眼界……。
新的一天,早安!
2025.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