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镜照千秋——马学林十首《缅怀孙中山先生》诗词艺术探微2025年3月12日
引言:历史记忆的诗词镜像
2025年恰逢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诗人马学林以十首不同体例的诗词构建起一座精神纪念碑。这组作品突破传统悼亡诗的范式,在历史叙事与诗性表达之间开辟独特路径,形成从七律到小令的完整诗体谱系。其创作实践既是对革命先驱的深情追缅,亦展现出当代诗词创作者对历史诗学的现代性探索。
一、历史诗学的多维重构
在《七律》"匡时济世举旗名"中,诗人以"辛亥风云卷巨鲸"的磅礴意象开篇,将武昌首义喻为撼动封建巨鲸的历史浪潮。颔联"帝制崩摧寰宇变"与"共同唤起兆民盈"形成时空张力:前者以"崩摧"的瞬间性动词定格历史转折点,后者用"兆民盈"的持续性状态展现民主觉醒的涟漪效应。尾联"天下为公昭日月"化用孙中山题词,使政治理念升华为诗性光芒,实现思想纲领的意象转化。
《五律》"赤子展飞翔"则另辟蹊径,选取五个历史切片构成蒙太奇结构:"挥旌引晓光"暗指兴中会创立,"一炬烬龙床"隐喻清廷覆灭,"血荐轩辕"链接鲁迅名句形成精神谱系,"潮平春树远"以钱塘潮喻革命浪潮。全诗通过意象叠加,在40字内完成从个人觉醒到民族复兴的史诗叙事。
七绝组诗展现凝练之美,《擎旗辛亥帝辞时》聚焦政权更迭的戏剧性时刻,"未许金瓯关海峡"将现实政治关切融入历史追思;《革命推翻帝制坚》则用"变新天"与"颂万年"构成时空纵深,在历史因果链中突显革命意义的永恒性。
二、精神遗产的意象编码
马学林在词作中构建起独特的象征系统。《鹧鸪天》上阕"翠柏青松映碧天"以中山陵实景起兴,"壮志凌云奠大权"巧妙化用孙中山《建国方略》,使自然景物成为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下阕"兴汉室"的古典意象与"三民主义"的现代理念碰撞,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结构。
《天仙子》突破常规悼亡模式,"博爱精神昭宇寰"将抽象理念具象化为日月之光,"民主思想暖心田"则通过通感手法实现政治理念的情感转化。结句"怀念先生勇毅坚"以"勇毅"定义革命精神内核,在词牌特有的参差句式间,完成从历史追忆到现实观照的思维跃迁。
最具创新性的当属《山花子》,全词避开常见的"首义""三民"符号,转而通过陵园物象折射精神遗产:"铁血浇开白玉栏"以材质对比喻示革命价,"紫金犹抱共和眠"赋予山体人格化特征;下阕"万树梧桐凝碧玺"将政治遗产物化为翡翠般的永恒存在,"弹指百年云隙里"则在时空压缩中凸显精神传承的紧迫性。
三、诗体实验的现代性探索
诗人在传统格律中植入现代思维。《五绝·功勋耀四方》打破绝句起承转合常规,四句皆为判断式陈述,形成纪念碑铭文般的庄严质感。《翻香令》"钟鸣辛亥覆清邦"活用苏轼词牌特性,上下片形成"历史事件-当代追思"的镜像结构,"响彻武昌殇"中"殇"字的特殊用法,既合词韵又暗含革命悲壮性。
对词牌特性的把握尤为精妙:《鹧鸪天》继承晏几道体的情韵悠长,却在"永诗篇""奠大权"等词组中注入金石之声;《天仙子》突破韦庄体婉约传统,以"昭宇寰""勇毅坚"等硬语营造雄浑气格。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实践,实质是对词体表现力的当代拓展。
在声韵经营方面,诗人展现深厚功力。七律选用八庚韵的清亮音色匹配革命主题,五律采用七阳韵的恢宏气势对应历史叙事,《山花子》严守第七部韵的绵长余韵,使"见青山"的结句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效果。这种声情相谐的创作意识,使作品兼具视觉美感与听觉韵律。
四、历史诗学的当代启示
马学林的创作集群具有三重突破意义:其一,在题材处理上,将政治叙事转化为诗性话语,如"聚英贤"之于革命组织、"自由篇"之于思想遗产;其二,在形式创新上,通过不同诗体的特性差异,构建起观察历史的多棱镜;其三,在语言革新上,创造"烬龙床""凝碧玺"等新古典语汇,为旧体诗注入现代活力。
这组作品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部分意象存在重复使用,如"首义""三民"等元素在不同诗体中反复出现;某些现代语汇(如"超前")与古典格律的融合稍显生硬。但这些探索中的不完美,恰反映出当代诗词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求索。
结语:诗史互证的现代样本
马学林的创作实践证明:旧体诗词完全可以成为承载现代精神的有效载体。这十首作品犹如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孙中山精神的永恒光芒。当"自由篇"在绿潮中回响,当"春山"从云隙显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诗化再现,更是中国诗词在当代文化建构中的新可能。这种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熔铸为诗性记忆的尝试,为21世纪旧体诗词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参考。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