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编出版的《叶培元家书》近两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被民间机构再版印刷,进入湖北省、武汉市等多家城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进入数十家大中小学图书馆,《长江日报》《武汉晚报》还作为“特稿”进行了整版报道,讲述了我编家书传家风的故事。
《叶培元家书》收入的137封书信,都是我的父亲写给我和妹妹等家人的,内容不仅从理想抱负到思想修养、从艰苦奋斗到勤俭朴素、从珍惜时光到勤奋学习等,同时还包含着一些清正廉洁的家教家风和故事。
“叫你妈妈不要想什么心事了”
1969年,我在沔阳县仙桃镇读小学,我的父亲在离家80多里地的沔阳县通海口区担任区长、区委副书记。那时,城乡人民生活都比较艰难,城镇居民吃的口粮必须搭配部分麦米,很多人吃不惯。我的母亲想通过当干部的父亲换好一点的麦米,或者买一点细米,以弥补家里口粮不够吃的困难。
1969年8月15日,我接到来县城办事的父亲同事给我捎来的书信。父亲说:“这两天我的胃病还好。通海口跟仙桃一样,全部是供应百分之四十的麦米,区里和各机关都是吃麦米,并且比仙桃的麦米糙多了,连皮都没去干净,仙桃供应的麦米还熟多了。”
父亲说:“叫你妈妈不要想什么心事了,就吃仙桃的麦米,拿回来用(隔壁)二婆的磨子推细就很好了。现在看来到处都是一样,也不是一天二天,想不吃麦米是不行的。通海口人人都是吃麦米,不论是机关和群众都是如此。”
父亲还写道:“在粮食上要精打细算,切莫马虎。日子长得很,今冬明春可能还会紧张些,一定要节约用粮,切切切切。我们区最近两天大雨就渍了四万多亩田去了。”
我把父亲的书信念给母亲听,母亲听了点了点头,什么话也没有说。这以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吃的是大米、麦米做的“二合一”饭,里面还常常掺了一些红薯丁。
母亲后来对我说,你爸爸是个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的人,许多困难就不跟他说了。你爸爸在通海口前后当了10余年的领导,家里从来没有享受过特殊待遇。如在自然灾害的困难年月里,她曾去乡村捡过蚕豆、黄豆、麦穗,去湖区捡过藕节等,以弥补家里口粮的严重不足。
那些年父亲在区里担任领导,我们家里的生活总是拮据的。我记得,我曾几次跟随祖母去附近街道小巷里找一位孤老太太借钱,每次借10元,下月要还11元。
我也清楚地记得,父亲2次到通海口赴任,担负着这个拥有8乡1镇14万多人口大区的生产与生活,共计10多个暑往寒来,从没有利用职务给家人及亲友办过私事。那个年代,我们家在县城建设街小学附近一片极为简陋的平房小区里住了好多年,都是红砖砌的墙,顶上是油毡,盖着大红瓦。全家7口人,只有30余平方米的面积,室内地面是泥土的。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个旧抽屉桌可以说是最好的摆设,装衣服用的是母亲从县制药厂买回来的蓝色四方形厚纸盒。
父亲曾回忆道:“尤其是在沔阳县通海口为‘官’10年,一辆破旧自行车,一身补丁衣服,一顶斗笠,一双草鞋,不论严寒酷暑,常年在农村蹲点,搞调查研究,办‘试验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栽秧、割麦、锄草、挑肥样样都干。只有当地百姓和基层干部,知道我老叶是一个好人,是一个真正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官。我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只求得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子孙后代。”
那时,我常常在暑假搭乘拖拉机去父亲那里住几天,我常常看到,精干黑瘦的父亲戴着一顶漆得放亮的斗笠,白衬衣的袖子卷得高高的,脚蹬草鞋,裤腿常卷起,膝盖处是两个大的补丁,办事、下乡总是一辆旧的自行车,来去总是风风火火的。回想那情那景,仿佛就是画上焦裕禄那样的神情与状态;回想起那句“叫你妈妈不要想什么心事了”,感觉父亲那沔阳县“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大红奖状是实至名归。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