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甲子志文化工作室
在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的当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3·15”晚会曝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8%,但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研究中心的最新调研却揭示出一个严峻事实:利用消费者维权机制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同比增长217%,一条价值76亿元的黑灰产业链正在暗处滋生,严重威胁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恶意投诉到谣言肆虐,这些不正当行为正以惊人的破坏力冲击着各行各业。浙江大学数字经济安全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虚假投诉对民营企业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平均每起恶意投诉会使企业客服成本增加15万元,品牌修复费用更是高达营收的7.2%。广东某家电企业因“能效虚标”谣言,虽最终证实清白,却仍遭受了3.2亿元的订单损失,相当于年度研发投入的45%。
2024年3月的“淀粉肠原料造假”事件,堪称恶意商业攻击的典型。某短视频博主在毫无检测依据的情况下,宣称淀粉肠使用鸡骨泥替代鸡肉,相关话题阅读量短时间内突破28亿次(微博舆情监测数据)。尽管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紧急检测表明,市面32个品牌的淀粉肠蛋白质含量均符合标准,但整个行业已遭受重创。河南君星食品等头部企业日销量暴跌93%,全国80%淀粉肠生产线被迫停工;山东临沂15家关联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超4亿元,6000余名产业工人面临失业风险;淘宝平台数据显示,3月15 - 25日淀粉肠退货率激增至78%,上下游包装、物流企业也深受其害。
农业领域同样未能幸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23年溯源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导致农产品滞销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3亿元。2023年9月,临沂蜜桃遭遇“注糖水增甜”谣言,抖音平台“毒蜜桃”话题播放量3天突破5亿次,致使临沂蒙阴县2.3万吨蜜桃滞销。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连夜对12个产区、200批次样品检测,证实甜度值均属自然生长范畴。但据临沂市农业局统计,此次事件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波及1.8万农户,每户平均损失达6600元,相当于当地农民年均收入的41%,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打击。
面对这些乱象,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司法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涉恶意消费投诉案件同比增长154%,涉案金额超40亿元。上海警方成功破获“职业打假人”团伙案,该团伙通过伪造检测报告敲诈企业,涉案金额达2.7亿元。市场监管总局推行的“投诉举报实名验证系统”已拦截可疑投诉31万件,为企业构建起数字化防护网。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各界正积极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在技术层面,阿里巴巴集团研发的“谣言粉碎机”AI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在3秒内溯源信息真伪,已在浙江消保委系统试运行,信息核实效率大幅提升40倍;法治层面,《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28条规定的“恶意投诉黑名单制度”已收录3.2万个主体信息,形成跨平台联防机制;公众教育层面,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的“慧眼计划”累计培训消费监督员12万人次,覆盖全国78%的县级行政区。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场持久的战役,不能仅依赖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从83亿元农产品损失到4亿元淀粉肠产业的重创,每一个数据都在警示我们,必须构筑365天持续运转的防护体系。这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提升公众对消费安全的认知,更需要每一家企业坚守质量底线。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