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植树节
文/铸剑
植树节是全球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节日,旨在宣传森林绿化效益并动员国民参与义务造林。这一节日根据的时间长短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植树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世界各国的植树节:
·古代的犹太人:是最早规定植树节的,他们将一月份下半月的一天作为植树节。
·美国:1873年规定四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芬兰:森林法规定树木生长三十年后才能采伐,还规定要求每次采伐后必须植树补还。
·新西兰:在沿海营造林带多年后,成为“绿色宝岛”。
·日本:1950年开始,每年四月一日到七日为绿化周,植树造林独具特色。
·新加坡:1962年规定每年十一月三日为植树节,举国上下植树种花,美化环境。
·朝鲜:规定四月六日为植树节,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植树造林运动。
·尼泊尔:1977年规定每年七月全国进行植树活动一周。
·印度:植树节也在七月。
·印度尼西亚:青年男女结婚时栽树两棵,离婚者须栽树五棵。
·菲律宾:规定凡十岁以上的国民,在连续五年内,平均每月至少植树一棵。
·坦桑尼亚:有“漆口植树”风俗,生了孩子后种上一棵树。
·保加利亚:夫妇有了孩子后植树一棵,称为“新生”。
·波兰:生了孩子后植树三棵,称为“家庭树”。
中国的植树历史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早在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就有春天植树的风俗。《山海经》中有“夸父追日”的传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为森林,造福人类。
周代: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
孙中山与植树节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1893年,他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1925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
个人参与植树活动的感受
我们厂是在原工程兵学院旧址建厂,经过解放军教员和学员多年的耕耘和呵护,环境优美一片翠绿还是全国闻名的花园化工厂,80年代我刚调到这里时,工厂传承着解放军"植树育人"的传统,厂区内苹果树、梨树、桃树、李子树到处都是。牡丹、月季各种花花草草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百花园随处可见,当时整个工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80%左右;
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我们厂团委、工会组织团员、青年、职工去厂里、厂外、龙门石窟山、附近秦岭山脉等植树。一次去附近的周山(周文王陵区)植树,大家分工合作,挖坑栽苗、培土固定、浇水保护,经过几个多小时的努力,一片片新生果树园呈现在大家面前。汗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脸,但大家都笑了,仿佛看到了未来果实的丰收。橘红色的夕阳和刚刚植下的树木形成一道靓丽的美景,我们唱着《打靶归来》载誉而归。
多年志愿者与在校师生和附近工人农民来将传统植树与现代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打造出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景观营造于一体的绿色园区。
从《齐民要术》的农林技术到当代"绿水青山"发展理念,从个人植树义务到"碳汇林"国际协作,植树节承载着人类对绿色文明的永恒追求。2020年NASA卫星数据显示,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长贡献率达25%,这既是千年植树传统的当代延续,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当我们种下树苗时,不仅是在修复地球生态,更是在培育跨越时空的文明基因——这种基因里,铭刻着夸父的执着、诸葛亮的远见,以及每个普通人守护绿色的赤诚。植树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通过植树活动,我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地球增添一片绿意,为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魏强笔名铸剑:中共党员,工程师、经济师职称,洛阳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重庆、济源、洛阳三线厂工作、2011年退休。在三线建设、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平台报刊、书籍发表过多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