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年】
扶 风 臊 子 面
作者:杨乃妮/陕西宝鸡
2025年2月28日
年的气氛渐渐淡出,但年的记忆总还时不时涌上心头。在某个时刻给予抚慰和力量的,还得从那些有关年的味道说起,这大概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道理吧。
关中一带,对面食情有独钟。过年招待客人,热菜凉菜即使再丰富,如果没有一碗臊子面,那就是怠慢。所以,即便酒足饭饱,主人总要端上一盘热乎乎、香喷喷的臊子面。几碗下肚,身子热了,话也就多了,那感情便更加浓郁和亲近。
我的家乡是扶风,扶风臊子面在陕西,可算叫得上号的一大流派。扶风臊子面的特点就是,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一碗臊子面上桌,只能看见油汪汪的汤,看不见汤里的面条。加上那漂浮在汤上的臊子肉片、金黄的菱形鸡蛋皮、油炸豆腐丝、绿白相间的葱花、细细的黄花菜丝等配料,一碗饱含着主人慷慨与盛情的臊子面才算正宗。因为汤多面少,酸出头、香收口,扶风臊子面还有“一口香”的民间俗称。
据说扶风臊子面,可追溯自周朝。相传是周文王为感谢并纪念嫂嫂而命名“嫂子面”,流传至今就成了“臊子面”。美好的传说无法考究,但臊子面,代代相传,成为周原大地上的味觉图腾,也成为可解乡愁的一道妙方。
扶风人家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接亲朋等大事中,臊子面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我从小在厨房看着母亲从燣臊子的步骤开始,做出那香味四溢的臊子面。长大些后,母亲便手把手教我,细心示范做臊子面的每一道工序。当我看着母亲切肉、和面、调汤时,突然感觉像极了父亲在庄稼地里劳动那般,犁地、施肥、播种,每一个过程都极其认真。
阳光穿过窗户,照在母亲身上,木锅盖缝里溢出的蒸汽,在那束光里舞蹈,也会调皮地扑在母亲脸上。这样的阳光,也曾照在父亲的身上,火辣辣的,使父亲的脸庞和黄土地成了一个颜色。劳动人民淳朴的情感,在厨房和土地中得以浓缩和释怀。厨房和土地,也以它广阔谦逊的胸怀,养育了辛勤耕耘的人们。
一碗臊子面,承载千年文化,盛满烟火气息,在厚重的黄土地上滋养出浓浓的乡情与牵挂。如今,生活富裕,美食不绝于口,但最是这扶风臊子面,让我常常魂牵梦萦,且无法割舍。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宝鸡平台
共876字 2025年3月6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