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串豆豆》
题记: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二月二是一个美好的传统节日,在我幼小的心灵印象中,炒豆豆是这个节日最让人心动的事情。这个节日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和爱心交织而成的美好记忆。
鸡刚叫三遍,母亲就下炕开始炒豆豆。"呲啦呲啦"的声音宛如母亲温柔的呼唤声,把我从梦中叫醒。我便满心欢喜去帮母亲烧火。那股浓浓的烟火味,伴着豆子在锅里"噼里啪啦"地跳动,节日气氛洋溢在整个院落。天还没亮,母亲备好的豆豆就炒好了。
记得有一年,我才开始上一年级,春节的喜闹尚未散尽,二月二炒豆豆的爆响声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清晨炒完豆豆,我找来母亲早用麻丝拧好的细线,替母亲穿上针,让她为我穿豆豆,同时听着她喃喃地唠叨。她说:"二月二串的豆豆不要急着吃,等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过节时吃,到六月六吃光,这样一年肚子不疼……"原来穿豆串还有这样的讲究。 看着她以娴熟的手法给我串豆串,一针一针,一个豆豆就与它的兄弟穿结在一起,像宝石一般在我眼前跳跃,看着看着,我的心动了,我想,这有啥难的?自己肯定也能行。于是,我就把握十足地从母亲手中夺过针线,卸下她中指上戴的顶针,按照母亲简单指点后开始煞有介事地串起来。母亲看着倔强的我开始串豆豆,笑着说:"过了几个二月二,打了几个灰簸箕?还能的很。"是的,二月二是年年过,可打灰簸箕我至今没见过,后来我才晓得,这句话还有一段很美好的典故呢。说的是很久以前,在我国豫北、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区连年遭受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而皇家却不顾百姓死活,照常征收皇粮。看守皇家粮仓的仓官目睹民间疾苦,但又无能为力,一气之下放火烧了皇家粮仓,自己狂笑着身葬火海。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无名英雄,就在二月二日出之前,在自己院子中间,一手端着盛有草木灰的簸箕,一手拿一节木棍敲打簸箕,用木灰在院中央画一个中间带十字的大圆圈,寓为储粮囤,连着粮囤开始从院左直出大门,绕庄院画一圈,从大门右侧进入连接粮囤,进门段画上梯子,最后在粮囤中间放上包括豆类的五谷杂粮,用瓦片盖好,用大红纸写上“吉祥”字样封囤,午后取掉瓦片,让家禽啄食五谷杂粮,寓意上天恩赐,是百姓对丰收的祈愿,也是对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这个典故在我们这里早己被岁月淹没,只剩下一句话,但时光留给我们的炒豆豆、串豆豆却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我一边回味着母亲讲的故事,一边串豆串。一颗、两颗、三颗……串了十来颗,心里就有种成就感。正当我自信满满的时候,一颗调皮的大豆仗着它个大坚硬来挑战我,穿了几次都穿不透。难道我会怕它吗?就拿起尖锐的针使劲向它刺去,由于用劲太猛,针和顶针的垂直度失调,“呲溜”一声,针从顶针窝里滑出,径直刺入我中指最丰厚的肌肉中,我的威风被这针刺穿了,霎时间鲜血直流,疼痛钻心!“妈哟……”我疼得大叫。母亲闻声赶来,紧紧抓住我的手,迅速把带麻线的针从肉中拔出来,急忙用嘴噙住我指头上的伤口,一边用嘴狠劲吸,一边用舌头在针眼处来回舔动。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用拇指按住伤口,她去找来一团棉花点燃,然后把棉花灰敷在伤口上,用手来回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碰到硬得穿不过去的大豆就放下,不要逞能了。这回该长记性了吧。”
听了母亲这话,我哭得更厉害了,但本能地点了点头。现在回想起那一瞬间,手指会神经质地抽搐,然而,心中却充满着温馨和幸福!
如今当回首往昔,那些豆子般的母爱,如同二月二串成的豆串挂在心间,我只能深深体会"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无奈与痛苦。
2025年3月8日
钟声点评:
这篇短文以传统的二月二炒豆豆说起,引出与此相关的典故和话题,也联想到感人的母爱,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功效。作者的许多文章都是这样,可惜作者在结构安排上,在表述方式上,都欠“火候”,就如同水快烧开了,却再不加柴使水温达不到沸点,作者的生活阅历很丰富,但大都因表达方面的问题而使好素材形不成好文章。这是需要下决心改善的。
2025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