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助力藏宝于民
一群文化名人与乐居主人
进行婴戏文化交流
文/池朝兴 图/李福民 覃美锦 莫杭宽 李著豪 闲云野鹤
2025年3月11日
3月11日上午,一群文化名人与乐居主人进行以传播婴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社会文化交流互动,助力“藏宝于民——乐居婴戏品”展的举办。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本次活动在李伟辉老师与画家李锐文教授与收藏家苏镜明等的精心安排下,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各位嘉宾通过主题展览、场地参观以及社会文化名流的挥毫创作,收获颇丰。
3月11日(星期二)上午,一群文化名人如约而至。其中有:
1.李锐文(教授,画家)
2.李伟辉(总编辑)
3.赖海晏(广东省文联原副主席)
4.廖宗怡(国家一级美术师)(缺席)
5·张文峰(世界华文研究会会长,诗人,书法家)
6.池朝兴(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7 .伍松辉(画家)
8.李福民(作家)
9.胡仁云“女画家”
10.苏运霖(印尼归侨,计算机教授)
11李道(书法家)
12潘小娴(女,作家)
13吴寿良(书画家)
14莫杭宽(书法家)
15钟振勇(书法家)
16赵南成(作家+1)
17覃美锦(作家)
18岑素英(书法家)
活动首先安排了参观“藏宝于民……乐居婴戏品”展,各位嘉宾纷纷驻足欣赏,并留下珍贵的合影。
参观中,广州收藏家苏镜明(1945-),号乐居主人,热情接待并向大家作了详细的介绍。
乐居主人苏镜明先生爱好收藏,并且注重藏品的文化内涵。尤其对于“婴戏”题材藏品种类繁多,数量蔚为大现,其中侯权《太平景象十二屏》是其购藏的一件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清代绘画作品。
在收藏的同时,乐居主人亦热表于“婴戏”题材艺术品的创作。在收藏《太平景象十二屏》时,他为画中的童姿婴嬉所陶醉,不但请当代多位名家(其中包括史树青、苏士澍、王贵忱、李温春、王坚等)作序题跋,还请名家制作了同题材的陶瓷、苏绣和竹木等文创品,尤其是苏情十二屏曾获国家特别金奖。
乐居主人虽从未系统学过美术,凭着对婴戏题材的痴迷,又广泛参阅一些图像及雕刻技艺,通过大力实践,创作了大量文化创意产品。如用花梨和菠萝格木等制作的婴戏花祖、婴戏叶画等等。
“乐居”是其用来摆放藏品的居所三层楼,从前厅后院到走廊楼梯、处处童颜笑语,一派天真,触目皆是童趣。乐居主人虽已入古稀之年,但童心未泯,收藏也只为能留住那一份纯真意趣,那一份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魂。
婴戏图,即描绘孩童游戏的图案,亦作戏婴图,是风俗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唐代描绘妇婴的题材中脱胎而出,至北宋成熟。婴戏图的内容多为描绘儿童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骑竹马、赶鸭、垂钓、纠缠货郎等画面,借以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祈祝国泰民安,多子多福。故婴戏图常作为节令画中的年画,张贴于屏壁,增添年节的喜庆氛围。
在宋代,婴戏图不仅限于绘画,还被广泛应用于陶瓷、漆器等工艺品上,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题材,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民俗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瓷绘婴戏图发展至鼎盛,婴戏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大幅作品人数可至上百,借以寓意连生贵子、子孙绵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宗接代观念的重视。婴戏图历经宋、元、明、清及至民国的长期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研究者研究古代民俗文化、政治经济等的重要图像资料,也生动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多子多福的祈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以人为本、生生不息等观念。
本次展览以“婴戏”为主题,以乐居主人所藏、所作“婴戏”题材艺术品和我馆馆藏相关文献相结合,以历史观照现实,用经典与通俗、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视觉与方法,向观众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童趣,生机盎然的一面,并展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大家在中山图书馆二楼进行了挥毫创作,现场气氛热烈,墨香四溢。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图片来了解文化人创作的过程和作品的精彩——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大家的友谊,也使得婴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使自己对婴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推广这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婴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