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风乍起,教育迎春潮
文应龙
2025年春季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高中“双休”之风翩然而至,虽说只是试点,但无数人感受到了教育浓浓的春意。“双休”的推动,既是对高中教育现状痛定思痛后的清醒,也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做出的理性选择。不管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否认可、是否接受,国家意志不可阻挡。
大背景
一是现实大背景。
学生真的苦。高中三年,学生马不停蹄地在书山上匍匐、题海中翻滚、考场里煎熬,个人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极其有限。不少人吃不香,睡不稳,活不好,不断增长的近视率、肥胖率、抑郁率和非正常死亡率,谁不揪心?
老师真的累。劳动时间长,几乎每天是披星戴月,超负荷运转。加上考试排名、领导谈话、家长投诉、上级检查等,老师压力山大。于是情怀演变成职业倦怠,尊严退化为自我压抑,教师职业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功感严重弱化。
学校真的卷。高中俨然成了竞技场,争分夺秒,你追我赶,战鼓天天擂,口号满天飞;抢优质生源,挖优秀教师,争高考状元,比高分率和升学率。本该充满着青春味、书香味、文化味的校园,弥漫着不见硝烟的火药味。
目标其实很短视,只为提高一分,压倒千人;只为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转眼间却发现,没日没夜学习得来的高分仅仅是名校的敲门砖,跟人生的幸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文凭,也只是奔赴职场的通行证,贬值的速度比人民币还快。一番番春夏秋冬,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
二是历史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盛世的唐诗宋词,民国初期文化名人的层出不穷。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才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教育;民主自由,开放包容,才是创造力旺盛最丰厚的土壤。
今天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高考后的前几批大学生。那时候考大学只有百分之几的升学率,是真正的过独木桥,按理说,那时的高中应该卷得天昏地暗。结果呢?比今天从容舒缓得多,很少人志在必得,也不必心力交瘁,大家的承受能力远超当下。学习嘛,内驱力才是最大的原动力,自我觉醒远比被灌输、被逼迫有效果。
三是时代大背景。
如今,人类已由工业时代迈入了智能时代,工业时代培养的是标准化、可替代的劳动力,以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的需要,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纪律性和服从性。而智能化时代需要具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社会需求,教育应该更注重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不可否认,工业时代严格管制、机诫训练、强化记忆、重复劳动等教育手段,已明显滞后于智能时代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支持个性化方案和自主学习,是智能时代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工业文明落后了西方整整三百年,但在智能化的新赛道上,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更要成为贡献者和领跑者。很明显,高中“双休”制的推动,不仅是顺势而为的务实之策,也是国家战略重大调整的必然之举。
大趋势
推动“双休”是动真格,没有回头路。此举酝酿之久、落地之稳、用力之猛、见效之快,前所未有。早在2023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普通高中周末管理的通知》,2024年10月,教育部联合卫健委、发改委等九个部门引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发改委《2035年人才战略白皮书》释放的信号也非常明确: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具备具备持续进化能力的π型人才。在执行过程中,第一次出现“凡违反的学校,将对学校主要负责人做出免职处理。”一套组合拳,既稳健,又雷霆万钧,不为则已,为则必成。
教育生态将会得到巨大的改变。一、学校焕发生机,师生会得到释放,学生苦行僧般的生活将到尽头,老师炼狱般的日子也将舒缓,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有希望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幸福指数必将大幅提升。“丛林法则”与“模拟战场”将渐行渐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路径会得到有效控制。二、家庭减少焦虑,无休无止的内卷式竞争定将缓解,“不输在起跑线”的内心纠结会慢慢释然,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会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未来期待会重新定义。三、社会回归理性,教育的“剧场效应”将会日渐淡化,被迫跟随“站起来”的群体会不断减少,更多人会敢于“坐着”,“剧场”将会更加有序与松弛。四、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县域高中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城乡差别、校际差距将会不断缩小,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向需重构。当无数家长还在担心双休日孩子不学习怎么办的时候,国家人才筛选机制与导向已在悄然变化。由培养会做题考试的人向会生活、会合作的人转变,由培养听话驯服的人向会思考、爱独立的人转变,由培养重知识技巧的人向重实践、重创造的人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双休制的推进,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高中生严重缺失的核心素养到了该落地的时候。我们过去喂养喂饱的习惯,终究迎来了制度性矫正。谁都知道,自己都管不住的人,即便考上了好大学,也走不远。不少人走进大学后,把曾经寒窗苦读的经历变成了痛苦晦涩的回忆,于是用极度松弛和自我放逐来补偿童年的缺失和青春的遗憾,一流大学百分之五左右的学生延迟或不能毕业,便是沉重的代价。毁掉的不是大学生,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教育价值要与时俱进。近十年来,毕业即失业、好大学未必有好前程,不再是现象,这这既是大学生满天飞的结果,也与高中过度“育分”,忽视“育人”存在着关联。“双休”传递着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高中教育将回归育人的本质。育全面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人,高中教育既是华丽转身,也是顺势而为。事实证明,整齐划一的教室无法培养一流的人才。小学数学经常不及格的孙杨,在游泳池里能创造世界纪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学医的杨宇(饺子),没有做一天医生,却对动漫近乎痴迷,最终创作了《哪吒》,登顶中国票房榜;王兴兴中学6年英语没及格过,从不招老师待见,但他从小就对所有机器电子感兴趣,创立了宇树科技,生产的机器人惊艳了世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才的最高天花板。未来的高中教育,一定要给个性特长生提供舞台,给天赋异禀者创造机会,给创新天才预留空间。或许,这也是推动“双休”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作者介绍:文应龙,湖南醴陵人,现住广东东莞市。民革党员,政治名师,知名校长,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良知担当,愿传递人性温暖、人生智慧和社会正能的基层教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