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一
箫声起莱芜
李 皓

在齐鲁大地的腹心,莱芜这片古老而质朴的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人文的底蕴。
1906 年 3 月 13 日,在莱城东郊吴家花园村一处宁静的农家小院里,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恭喜恭喜,是个男孩!”接生婆的禀报,让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吴氏自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迁到鲁中莱芜以来,一直人丁兴旺,已行二十多世。想想自己苦心经营刚建起这座农家院落不几年,家中就喜添长孙,祖父吴翰翔喜不自禁,捋着不算太长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呵呵呵”。
初添男丁的吴式圣,更是心生欢乐,进进出出,脚步生风。
“快给孩子起个名字吧!”产后的亓氏,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一个劲地催促着。
“起好了,起好了,早就起好了,大名吴熙成,小名就叫成成。”吴式圣回应道。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身为小学教员的吴式圣是早就有成熟考虑的:莱芜吴氏先辈,曾先后出过三个进士、五位清官,影响深远。父亲为自己和弟弟分别起名“式圣”“式贤”,用心自然良苦。我虽无大才,但也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不辱吴氏门风,超越我辈,凡事皆有所成!(作者小注:吴式圣为自己的二子和三子分别起名吴熙功和吴熙振。若有四子,估计应该叫吴熙兴。)
身为饱读诗书的乡儒,祖父吴翰翔虽未在仕途上取得显耀成就,却深知知识的力量,对孙子辈的教育极为重视。家中那一方小小的书房,虽陈设简单,却摆满了经史子集,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成成,成成”不停地叫着,吴熙成就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渐渐成长着。
幼时的吴熙成,虽然身形清瘦,眼神中却常常透着一股聪慧与坚毅。他常常搬着小板凳,静静地坐在祖父身旁,听祖父诵读经典篇章。祖父抑扬顿挫的语调,如同神秘的咒语,将那些古老而美妙的文字,缓缓注入他幼小的心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这些纯真质朴的诗句,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让他领略到文字之美与情感之深。
吴家花园村,既是吴熙成童年的乐园,也是他文学灵感的最初源泉。村南蜿蜒流的汶河,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草间嬉戏。每至夏日,吴熙成便与小伙伴们在河中嬉戏玩耍,溅起的水花,如同他们纯真无邪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河畔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宛如绿色的丝绦。吴熙成时常折下柳枝,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模仿着书中的英雄豪杰,在这天地间演绎着自己的“侠义故事”。
家门前的老槐树,更是承载了吴熙成无数的乡间情趣。每逢夏日傍晚,村民们便聚集在老槐树下,摇着蒲扇,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与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每当此时,吴熙成总是乖巧地坐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他幼小的心灵,为他日后丰富的想象力埋下了种子。
而在静谧的夜晚,当月光如水洒在小院里,吴熙成常常独自坐在院子里,仰望着浩瀚星空。繁星闪烁,如同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此时,远处偶尔会传来悠扬的箫声。那箫声,时而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时而婉转悠扬,恰似山间清泉潺潺流淌。箫声在夜空中飘荡,与月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吴熙成静静地聆听着,那箫声仿佛穿透了他的灵魂,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箫声多好听啊!”初谙世事的吴煕成忽有所悟,“我以后不叫吴熙成了,我要改名叫吴伯箫,做。一支能为家乡奏出欢乐的大箫!”
儿子的想法传进了父亲的耳朵里,望着儿子期许的目光,吴式圣呵呵坷地笑着,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于是,熙成,伯箫”,“伯箫,熙成”,在长辈与同学的双重称呼下,在莱芜的山水间,在古老的传说里,在悠扬的箫声中,吴家花园的这位少年男孩快活地成长着,成熟着,用其清脆响亮的童声,于故乡的土地上,奏响了他人生传奇的开篇序章。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