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10日,烟雨蒙蒙,春花烂漫,“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走进贵州六枝一中,与即将面临人生重要转折的高三10班的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新高考命题的精髓——“四无原则”“一核四层四翼”的核心理念,以及“看见与看到”的深度洞察、“角度与思路”的灵活转换、“审题与对接”的精准把握,还有“高分作文的形式与内容创新”“语文高快备考”“高三物理限时测评改”等前沿话题。这些深入浅出的分享,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高度注意,并赢得了数次热烈掌声。在“高考高快作文”环节中,同学们在短短45分钟内,围绕现场命题作文《自信自立》展开了笔耕不辍的创作。通过当场对子互批互改、小组推荐、全班遴选的严格流程,最终评选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今日高快作文之星”。在此,我们特选取一等奖获得者刘维同学的佳作,呈献给广大读友,以期共同品味这份文字的魅力与深度。
自立图强中,信自心起
于高山之上,俯瞰河流奔涌;于青峰之巅,笑看人生百态。
——题记
“信”虽九笔,却以勇气书写;“自”虽简单,却凭胆识彰显。我生来卓尔不群,何必自处高山之端,与芸芸众生为伍?我本应屹立群峰之巅,又怎会与杂草争一时之荣?我生来独一无二,高贵且自在,又何须在他人面前羞赧,自损自信?
个人之信,宛如骄阳,光芒万丈,举世无双。
个人之信,应独立闪耀,彰显自我的独特光芒,而非依附他人。信是黎明破晓前,那点亮黑暗的一抹微光,微小却夺目。就像在众多权威面前,勇敢指出“你这个音节错了,不是这样”的无名小卒,他的自信赢得的不是谩骂,而是赞赏的掌声。个人之信又似残奥会上的健儿,虽身有残缺,却傲然屹立于世界舞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孤傲不屈的精神,赢得世界的尊重。
个人之信虽看似渺小,却能在暗夜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引人注目。
民族之信,可比峰林,层峦叠嶂,巍峨挺立。
民族之信,应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彰显民族传承的力量。信是大禹治水时“不放一人”的担当,而非西方诺亚方舟“舍大保小”的权衡。虽历经艰难险阻,却矢志不渝,这便是民族之信的体现。
回首中华民族的千年历程,秦朝时,赳赳老秦,气势磅礴,横扫六国,成就天下伟业;汉朝时,疆域辽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尽显大国威严;唐朝时,国力昌盛,被尊为天可汗,万国来朝,八方臣服,呈现出一派盛世繁华;宋朝时,文化昌盛,笔墨之间书写着民族的灵秀与温婉;元朝时,疆域广袤,铁骑所至,令西方胆寒;明朝时,气节刚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尽显铮铮铁骨;清朝时,八旗子弟英勇无畏,将俄军驱逐于千里之外。
民族之信,历经岁月沉淀,源远流长,岂是那些仅有区区百年历史的民族所能比拟?弹丸小国的模仿,终究只是有形无神,不得精髓。
国家之信,犹如百川,奔腾不息,有容乃大。
国家之信,体现于包容万象的胸怀,彰显大国风范。国与国之间,应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切不可孤芳自赏。应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多元文化百花齐放。
当饱受战乱的中东小国因深陷战火无法参加奥运会时,我国派出专机,将他们从战乱之地接出;当小国运动员出场却无人鼓掌时,五星红旗为他们飘扬,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鼓励。国家之信,宽厚而广大,能包容世间万物,尽显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信之一字,值得终身践行。自信自立,于人于己皆有益。个人之信汇聚成民族之信,民族之信则是国家之信的根基与灵魂。秉持着“信”,中华民族定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辉夺目,与骄阳争辉。
青力点评:
刘维作文采用题记式和小标题式作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以“信”为核心,从个人、民族、国家三个层面展开,语言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内容丰富,例证典型,展现了“信”的重要性与力量。文章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佳作。
责编:天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