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晋戏乡音
文/雪凝
正月里,一场初雪与春相约。为了不负这场遇见,趁着雪未化干,春的如约,我漫步于古镇古街,一路寻找着年味里的晋戏乡音。
“缭绕梁云/影护槐庭/三树茂,悠扬羽曲/音流汾水/一源长。”这是古镇牌坊街旁戏台柱子上所刻的楹联,台上“出将”“入相”依然高悬门上,似在等待着旧人归来,大幕拉开。此时牌坊街青石路上每间隔几米就有一位拍晋商少奶奶写真的游客,透过她们,我好似回到了晋商那个时代,看到了晋剧的前世今生。
据有关资料可查,晋剧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吸收了蒲州梆子、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声腔里既有慷慨激昂也有婉转细腻,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发迹于明清时期的晋商曾经称雄半个世纪,他们的足迹曾经遍布陕西、内蒙古、河北省等大半个中国,在每个山西商人所在的山西会馆中都建有戏台,供晋剧演出使用。对于走南闯北的山西商人来说,晋剧除带有酬神功能外,更多是维系乡情,联络感情的精神纽带。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晋商在开拓商路的同时也促进了晋剧的繁荣。从口外回乡的他们在老家修起了高墙大院,也把对晋剧的特殊情结延续了下来。比如散落在晋中各地区的商人富贾们不仅自费出资建戏台,组建了戏班,还积极参与到晋剧的发展改良中,彼时班社林立,名家荟萃,演出不断。在婚丧嫁娶、分红大会等凡是晋商所在的场合都有晋剧的舞台,在晋商的推动下晋剧成为了当时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时达到兴盛。而今,那些曾经风云的山西商人已然成为历史上的一行行文字,可大院还在,晋戏还在。在晋商走过的商路地图上,尤其是河北张家口、内蒙等地至今都有晋剧的院团与受众,即便放眼家乡,家乡人对晋剧的那份情也从未割舍,晋剧早已渗透在家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顺着如潮的人群,唢呐锣鼓声声,在“王家大院·古镇民俗年”文庙活动现场,我找到了久违的戏曲情缘。父辈们正襟危坐,器乐摆开,准备着今天的演出。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晋剧的基因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父辈们的一生都是学戏,从戏,爱戏的一生,爷爷、父亲都曾经离开戏台几十年,可他们对晋剧的那份情从未放下。爷爷临近病重的那段期间,也没有忘记他的二胡和手抄的剧本。父亲生性倔强,不善表达,在爷爷的葬礼上,父亲自编“闹十欢”曲谱来表达思念,此后的很长时间,父亲总是一个人坐着拉二胡,写曲谱,用戏曲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故事。作为家族传承的县级非遗共板戏是此次民俗年活动演出的项目。共板戏的根是晋剧,它是从晋剧曲牌中衍生而来,以器乐演奏为主,在晋剧曲牌音乐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改编,要表达的故事都蕴含在整个演奏音乐中,随着场合和情感的变化,演奏内容不受固定和约束,且久演不衰。现场父辈们的整场演出以春节喜庆和希望为主线,将晋剧中表达喜悦的“朝天子”“小开门”“南瓜蔓”等曲牌运用其中,用每一声高昂奏响着古镇的新年。不一会儿,父亲的演出结束了,可我的寻找还在继续。
“孤坐江山非容易……”耳畔响起熟悉的戏音,那是在街角公园的凉亭里,古镇的票友团在活动,我本能的成为他们的观众。他们有的只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朴实的老农民,当来到票友团,他们又把角色切换成了琴师、鼓师,甚至是演员。中间演唱的两位阿姨耳里紧跟着节奏,手边动作紧跟着唱词,我无意中瞥见了她们身边的手抄唱词本,本上哪句配合什么动作,搭着什么念白都标的一清二楚,中场休息时琴师在调整胡弦,唱戏的阿姨则来回翻动着唱词本,有位阿姨坐在我身边对我说:“我们不是专业的,没有舞台,没有彩妆,单纯就是热爱,靠的是业余自学。现在爱看戏的年轻人少,以前我们小时候村里唱大戏就是能误了饭点,也不能误了看戏。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家里也没什么负担,有的是时间,票友团活动基本上每周两三天,除非遇到下雪天,主管的人身体不方便,我们几个人都是只要活动就来。”随着鼓师的一声铿锵,琴师的一声吱呀,下半场的活动又开始了。
“说不清的惑/说不尽的怨/说不尽的羞/说不尽的惭……”阿姨口中唱着的是晋剧《烂柯山下》的经典唱段,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两日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内的回响,“过大年看大戏”一直是家乡人的执念与习惯。从正月初四开始,灵石县“十台大戏闹新春”展演如期而至,演出团体为省内一流晋剧院团,有名家演出,也有青年力量,有老戏新编,也有传统经典。还记得初六那天,演出的第三场正是此时阿姨口中唱着的《烂柯山下》。这是一出老戏新编,由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谢涛老师主演,演出3点开始,而2点半前剧场楼上楼下早已满员。看戏早到一直是家乡老人看戏的习惯,即使是在庙会唱大戏,夜场8点多钟开始,还未至黄昏,老人们便自带板凳坐到现场,和身边人聊聊,坐等着开戏,当然正月里看戏也是如此。有老人说中午一点多就从家里赶来,一是为了好位置,二是为了看谢涛。毕竟县城不比省城,人们都格外珍惜看名家看好戏的机会。当然,作为谢涛老师的忠实粉丝,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也没有缺席。待演出开始,我一边盯着舞台,一边拿手机录着片段,只为珍藏一份记忆。晋剧《烂柯山下》出自元杂剧《渔樵记》,讲的是穷书生朱买臣马前泼水,婚姻覆水难收的故事。相爱容易相守难,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因为在熬不过的苦日子里一时的怨愤,却造成了终身的遗憾。“马蹄声声又去远……”“大丈夫无妻室,也要做个立地顶天……”“覆水难收……”“凤冠霞帔不与她穿与谁穿……”,幕起戏终,掌声过后,每个观众都好像成了戏中人,眼中都是无尽的无奈与遗憾,在我旁边的一位奶奶还在念叨着:“这出戏看的人心里灰冷冷的,生活里熬不过苦日子的婚姻也很多。年轻人不懂婚姻,结了又离的也不少,戏里讲的是故事,也是生活。好戏,不错。”新编戏最忌讳在观众眼里出现参差不一的评价,由此我又想到了曾在古镇演过的晋中市晋剧院新编戏《望海楼台》,当时也得到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可。《烂柯山下》与《望海楼台》一样都是在时代里表达,又没有丢掉传统的根。谢幕后,谢涛老师当即摘掉髯口,操着太原口音的普通话说:“今天现场这么多人了,都是奔着晋剧,奔着谢涛来的,我给大家清唱一段《交印》吧!感谢大家对晋剧,对我的喜爱和支持。”说罢,现场掌声雷动,连声叫好。台下有来自孝义的年轻戏迷在全程直播,事后在抖音做了个分享,我将我录的视频与该戏迷朋友的抖音视频一并转发给了同样热爱晋剧的青年朋友,他们有些是晋剧青年学生会的核心成员,有些是和我一样的纯戏迷,但都在爱着晋剧,又以自己的方式做着晋剧的推广。
“十台大戏闹新春”的演出活动还没有结束,家乡的人又盼着十五的社火演出,为了十五的社火,家乡人都在紧锣密鼓的排练着,我知道在古镇民俗年活动中展演过的独龙杆、抬阁、背棍等社火表演节目也会再次登场,这些表演项目取材戏曲里的故事,在实际演出中表演的人也会扮成戏里的主要人物,里面有晋剧《《打金枝》里的唐王、沈后,《三关点帅》里的焦赞、孟良,《金水桥》里的银屏公主与秦英,《七品芝麻官》里的县令与诰命夫人等等,再加上独具特色,寓教于乐的表演形式,人们又置身于一个个戏曲故事中,用慰藉着平凡琐碎的日子。戏曲就这样深深地扎根乡土,成为每个家乡人的心灵原乡。
想至此处,我不再往前走了,而是静静坐着,置身古镇老街,慢慢回味着年里和晋戏有关的一切,然后与雪告别,在春天里沉浸一场乡情戏音的梦。
作者简介:
雪凝,本名:胡旭,90后生人,灵石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灵石县政协办公室,作品散见于《汾河》、山西戏剧网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