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奶奶
作者/王立峰
杨奶奶高挑亮丽,虽已年过六旬,仍然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干脆利落。她圆圆的脸上时刻挂着笑容,像一尊弥勒佛,让你感觉到她生活得很快乐,很甜蜜。
我与杨奶奶中学同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苏北里下河的水乡学校,我们同窗四年。她父母养了十个女儿,她最小。那年代虽然穷,但父母都宠爱小的,姐姐们也都护着她,从她的穿着和带的饭,同学们都羡慕她很幸福。
杨奶奶一直没有离开过罡杨镇,高中毕业后,进了镇政府工作。十年前,在纯垛村美丽的秀才湾,她建了一幢乡村小楼,高三层,前面是广袤的田野,一望无际,后面是静谧的小河,东南侧是一片碧绿的蔬菜地,青菜,萝卜,大蒜,芋头,南瓜应有尽有,一年四季果蔬飘香,青翠欲滴,令人赏心悦目。杨奶奶有一手精湛的厨艺,红烧老鹅,清蒸桂魚,茼蒿狮子头特别诱人。退休后,她邀请我们去过几次品尝美食。每次,我们都大块朵颐,推杯把盏,陶醉其中,酣畅而归。
去年五一节后,我牵头搞了个小型同学聚会,提前一周预约大家,杨奶奶满口答应。可是,活动当天,梁同学替她带信:特殊情况来不了。我听后不悦,才几天时间怎么变褂,随即拨她的手机。电话通了,就是无人接听。带着点愤懑和遗憾,我们就不等她了。就在午餐进入尾声之际,杨奶奶回电话了:“不好意思,最近老的身体不好,实在走不开,刚才趁中午气温高帮他洗澡的,不方便接电话,请谅解!”梁同学和杨奶奶一个村,对她情况有所了解。
活动结束时,他特地停下来,稍稍告诉我,杨奶奶这几年很辛苦,她爱人患了病,什么事多不能做,儿、媳又在外地,把孙子留在老家,家务都是她一个人担,每天早晚电瓶车接送孙子上学,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有家前屋后的疏菜地,没有一刻闲时。农忙时,粮食存放在阁楼上,一麻袋足足100斤,杨奶奶一口气扛到三楼,连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都望尘莫及。她公公今年92岁,中风瘫痪三年多,吃喝拉撤全是杨奶奶一个人。“怎么,没有其他子女?”我问。梁同学接着说:“老伴走得早,老人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共生两子一女,大儿子腿有毛病,两个小的在姜堰上学要照顾;女儿虽在附近,但常年身体不好;小儿子又体弱多病,大事小事都是二媳妇杨奶奶。”听到这番话,我释怀了,还萌生了敬意。
六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杨奶奶。上午十点左右,来到那个熟悉的楼房前,她爱人靠在椅子上晒太阳,见到我们就用右手指了指西侧的老屋,意思是杨奶奶在那里。我们向西走了十几米,见那间低小的平房前站着两位七十岁左右的妇人,像是邻居,老屋的两扇门开了一扇。从敞着的门往屋里看,杨奶奶脸朝里,躬着腰,左膝跪在床上,似乎为躺着的老人做着什么。她好像听到了门口的声音,扭身瞥到我们,带着歉意地点了点头,接着把身体向门口后移了一点,用右脚一甩,把开着的门也关起来,把我们挡在门外。
门口的两位老人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我便主动说,我们是同学,来看看她的。微胖的那位老人顺口说道:“在里边帮公爹爹抠屎呢!不简单啊,老头成天在床上,一天喂三顿,屙屎屙尿都是这媳妇,每次帮老的换尿不湿后都要用清水擦洗,还要再涂上粉,还帮老头洗脚、洗澡,世上少有啊!”听到这些话,证实了外面的传说,我们都一脸的凝重,呆在那里。几分钟后,杨奶奶开门出来了,端着便盆,猫着腰,低着头向屋后走去。一会儿清理好卫生,杨奶奶迅速拉我们离开。
在她家客厅落座后,杨奶奶向我们介绍起情况:公爹爹瘫痪三年多,医生提醒,长期卧床的人,易发肺部炎症和尿路感染,更要防止生褥疮,只有为老人经常洗擦身体,勤换衣服。杨奶奶接着说:便秘是老人的通病,连续几天大便不出来,老人难受,吃山芋、香蕉都没用,办法用尽了,没有效果,只好帮用手抠。“没有其他人能帮助吗?”我忍不住问了一句。“老大他们抽不开身,其他俩人身体不好,推给谁呢!”杨奶奶语气中也夹着无奈但没有抱怨。“没事,大嫂在网上买了不少尿不湿、一次性手套和消毒液,我操作也习惯了。”杨奶奶风轻云淡地又补了一句。“听说你还帮老人洗澡,真的吗?”旁边的刘同学问道。“是的,这不难,帮老人脱掉衣服后,我扶他坐在椅子上,把一件不穿的旧裙子扎在他腰上,再用热水为他洗洗擦擦就行了。”杨奶奶随即做了回应。闲聊中,听不出杨奶奶的委屈,我们也轻松了许多。
喜爱唱歌的阮同学提到她的抖音:“天天晚上在抖音上看到你唱唱跳跳,都以为你过得很滋润,没想到是这样。”杨奶奶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指坐在旁边的爱人:“你们都知道的,我以前不会唱歌,更不会跳舞,现在晚上抽空陪他唱唱老歌,防止他无聊、痴呆;再说,我自己也找个乐趣好,唱歌能让人娱悦!”“好,我们有时间来陪你唱!”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表态。“真的?太好了!”杨奶奶听后有些激动,笑容更加灿烂,象盛开的白玫瑰。
杨奶奶是她注册的抖音名,真名叫杨小玲,退休前是罡杨镇卫计科助理。
作者王立峰简介奉职于农业银行,对工作积极热忱,恪尽职守,为民服务。平时爱好书法和诗文创作,许多作品发表在泰州日报。(1351515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