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
文/鲁宁
小时候听三国
说有先知先觉,也有后知后觉
诸葛亮属于前者
长大后发现自己边都不沾
闻过花的芬芳
看到鱼的快乐
水里哪怕还原六秒钟记忆
为什么你需要知道那么多
十万个为什么,看到一个
马上就忘掉一个
可我却喜欢鱼的生活
森林里有大灰狼
熊大熊二加上光头强
都追撵不上快乐的小红帽
前方,前方。前方有亲爱的姥姥
那个不停拣豌豆的灰姑娘呢
还有那个夜莺飞过的故宫
蜘蛛侠刚配戴上潜海眼镜
珠峰上那偌大冰窖里冷藏八十年的青年
苏醒后是不是又能重新屹立在珠峰上
升起那面耀眼的五星红旗
旋转者如同过山车一样
留余音在峭壁间回荡
森林里那个微微前行的蜘蛛客
能否验证同样是后知后觉的我
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会上了
西方来的窦玛敦
百年前那个阿Q孔乙己想找化身
不用全兜,有一个就行
尽管诗和远方也有点沾边
可我更属于那后知后觉
在趔趄中爬行
也未必是收获
2025.03.10
《后知后觉》是一首充满童趣与哲思的诗歌,鲁宁用独特的笔触,将个人的成长感悟与奇幻想象融为一体,在现实与虚构间穿梭,展现出对生活、自我与知识的深刻思考。
- 成长感悟与自我认知:诗歌开篇,作者借儿时听闻三国故事里的“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对照长大后对自身的认知,直白地道出自己不属于聪慧的“先知先觉”者,这种对自我的坦诚剖析,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发大家对自身成长的回忆与思考。
- 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闻过花的芬芳,看到鱼的快乐……可我却喜欢鱼的生活”这部分,作者从生活细微处着眼,借鱼仅有六秒记忆却能享受简单快乐,反思人类对过多知识的追逐与遗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十万个为什么”包围,却往往学得多、忘得快,作者对鱼生活的向往,是对内心宁静与纯粹的追求,展现出对复杂世界的一种超脱态度。
- 奇幻意象构建的想象世界:诗中,作者将森林童话里的大灰狼、熊大熊二、光头强、小红帽,经典童话中的灰姑娘,历史文化符号故宫,超级英雄蜘蛛侠,以及虚构的珠峰冰窖青年等众多意象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元素并置,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象征着生活中多元的信息与复杂的体验。
- 文化碰撞与思考:“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会上了西方来的窦玛敦;百年前那个阿Q孔乙己想找化身”,作者大胆地将中西方文化人物、古今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语境,形成强烈的文化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也反映出作者对不同文化交融的思考,以及对经典形象在现代语境下意义延伸的探索。
- 坚持探索的人生态度:尽管作者自认为“更属于那后知后觉,在趔趄中爬行,也未必是收获”,但依然在这个充满奇幻与未知的世界中不断探索。这种对自我清晰认知后的坚持,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鼓励读者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在生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
整首诗语言质朴、想象大胆,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与对生活细腻的感悟,为读者带来一场丰富的阅读体验,在童真与成熟、现实与想象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