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感悟乡愁
——读《咸阳成语30例》有感
作者:成振林/陕西宝鸡
2020年05月14日
马山前是乡党又是战友,我们都当过20年的兵,又都爱好文字与写作,思想相通而嘉慰,话语投机而互悦。因为30年前转业地方音信全无,再次结缘得益于今年4月战友扶风聚会和读他的两本书。
最近我在他的博客里,又读到新作《咸阳成语30例》,感触甚是良多。
马兄50多年来,一直在文苑辛勤耕作。如今年逾古稀,依然老骥伏枥,执著坚守,挥毫不辍。衣带渐宽终不悔,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写作激情不减。今年他用了5个多月时间,对出自咸阳的30则成语,以史为纲,以笔作犁,俯首躬耕,详尽考证、解析和诠释,收获了上万字的《咸阳成语30例》。穿越时空,说古论今,以史为鉴,字字现珠玑,条条见真情。文字不多简洁,篇幅不长明快,余味浓厚历练。把历史说到当下,把故事讲给大家,对研究咸阳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留住古都乡愁,激发创业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时光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正如山前兄说的,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意义完整、表达精炼、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源自古代名作、名家典籍、历史故事,结构严谨,精辟凝练,简单易用,多以四字格为众,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组成。”咸阳众多成语典故,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传承诵扬,鲜活生动地融入人们生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它还不够完美规范,需要整束和编辑,山前兄义无反顾地作了这件事。
咸阳,千年古都,红色摇篮,誉满中外,又彪炳史册。身处华夏历史的发端处,人文思想宏阔深远,是秦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成语典故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天然博物馆。在这里能感受到独特的人文气息,吹过的风是文化,趟过的水是历史。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隽刻着美好的记忆。这里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诞生过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远交近攻、完璧归赵、秦镜高悬、焚书坑儒、马革裹尸等等。阅读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仿佛在关中大地上寻幽访古,在历史走廊中思索观瞻。它体现了咸阳人文历史的发展状态,凸显了中华文明进步的演变轨迹。咸阳,中华文化的根,咸阳,华夏文明的源,咸阳, 现代汉语的瑰丽奇葩。山前兄不忘历史,牢记乡愁,勇于担当,满腔热情去书写,去颂扬,去宣传,让人 敬仰感佩。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历史的长河中,咸阳有着很多经典故事,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山前兄说,读成语“一字千金”,能体味到吕不韦的相国风范、工匠精神和尚美形象;读成语“草菅人命”,能感悟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和必要;读成语“秦楼楚馆”,能窥视今古纨绔子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从成语典故中,能更好地看清世界、读懂生活、认识自己;历史又是一位智慧老人,同他诚挚对话,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对未来。成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承载着历史记忆、庶民乡愁和家国情怀。
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典故,就是一幅风物画卷。成语典故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诸多逸闻趣事,涵盖着深邃的人文底蕴。《咸阳成语30例》,承载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的思想标际,展示着咸阳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定文化自信,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种眷恋,一种记忆,一种思念,也是一种期盼。乡愁就是一段埋藏在岁月深处的记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我敬佩山前兄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我赞赏他为古都咸阳所做的一切。(1563 字)
【作者简介】
成振林,1948年12月出生,陕西扶风人。1969年2月入伍, 1988年10月转业宝鸡。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政工师职称。军旅生涯20年,企业工作20年。曾任合肥炮兵学院(正军级)党委团职秘书,大型国有企业党办主任等职。爱好文字工作,时有文稿见诸报端,在全国及省市征文中多次获奖。
电话:13992746959 (144字)
共1719 字 2025年3月11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