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软绵绵地洒在小院里,抬眼望向院墙边那棵高大的榆树,嫩绿的榆钱一串串挂满枝头,在微风里轻轻晃悠,像一串串小巧的风铃,瞬间把我拉回了那段满是榆钱味儿的旧时光。
小时候,日子过得清苦,家家户户都为填饱肚子发愁。每至春天,榆钱便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会扛起长长的竹竿,小心翼翼地靠近那棵大榆树。我跟在后面,眼睛瞪得溜圆,满心期待着鲜嫩的榆钱快点落下来。父亲举起竹竿,动作熟练地勾住榆树枝条,轻轻一拉,“簌簌”几声,带着清香的榆钱便纷纷扬扬飘落,像是下了一场绿色的雪。我兴奋地在树下蹦蹦跳跳,忙不迭地把地上的榆钱拢到一块儿,放进小竹篮里,满心欢喜,感觉自己捡到了宝贝。
回到家,母亲就开始大展身手。她把榆钱仔细地清洗干净,嫩绿的榆钱在水中舒展着身姿,水珠顺着叶片滑落,晶莹剔透。接着,母亲往榆钱里掺上玉米面,再加上一小把珍贵的小麦粉,反复揉搓。我在一旁看得入神,忍不住伸手去摸那团散发着清香的面团,软软的,带着春日的温度。蒸好的榆钱窝窝头,热气腾腾,咬上一口,粘粘糯糯,满嘴都是榆钱的清新,那是春天独有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简单的窝窝头,却承载着满满的幸福。
春天的脚步匆匆,榆钱渐渐变成了嫩绿的叶子。母亲依旧有办法把它们变成美味。清晨,她早早地去采摘一大把鲜嫩的榆叶,洗净后放入锅中,与熬煮的玉米面粥一同翻滚。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玉米的香甜与榆叶的清新完美融合。端起一碗,轻轻抿上一口,粥水滑过喉咙,既解渴又舒坦,每一口都带着生活的质朴与温暖。那时候,我总会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大口大口地喝着粥,阳光洒在身上,暖烘烘的,日子简单却无比满足。
榆叶再长大些,就成了做莱豆腐的好食材。母亲把榆叶切碎,与豆汁一起下锅熬煮。灶台下,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映红了母亲的脸庞。锅里的莱豆腐汁越来越浓稠,榆叶的翠绿在其中若隐若现。做好的莱豆腐,香气四溢。用它泡煎饼,煎饼吸满了浓浓的汤汁,咬下去,既有榆叶的清香,又有豆汁的醇厚;用它卷煎饼,层层叠叠,每一口都是扎实的美味。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就着这简单的莱豆腐,吃得有滋有味,欢声笑语回荡在小小的屋子里。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餐桌上的美食越来越丰富,可那些榆钱、榆叶做成的食物,却成了心底最难忘的味道。每次看到榆钱,那些与家人一起劳作、一起品尝美食的画面就会涌上心头。如今,父母都已年迈,那棵大榆树也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沧桑,可榆钱里的情结,却永远刻在了我的生命里,成为了我对过去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