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十首诗词赏析《赞中国古代十位巾帼英雄之四迟昭平》一、总论:历史叙事与诗性重构的交响
马学林以十首不同体裁的诗词,为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女领袖迟昭平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学纪念碑。这一系列创作既遵循传统诗词格律的严谨法度,又通过意象重构、时空叠印等手法,将史书中的寥寥记载转化为气韵生动的艺术画卷。十首作品形成互文性网络:七律如青铜鼎铭般庄重,五绝似刀剑寒光般锐利,词作则兼具战鼓雷鸣与丝竹清音的双重特质,共同塑造出迟昭平"剑魄琴心"的立体形象。
二、分体例析:格律镣铐中的剑舞
1.七律《下平声·八庚》——金戈铁马的史诗叙事
首联"榆林举帜聚豪英,月淬霜戈夜点兵"以蒙太奇手法并置空间与时间意象:"榆林"的地理实指与"月淬"的兵器拟人,暗合《吴子·治兵》"膏铜为刃,淬以清泉"的古法锻造术。颔联"剑破伪朝千队溃,舟擎黎庶五湖明"形成战争美学的两极对照:前句化用《汉书·王莽传》"四方溃叛"的史实,后句以"舟擎"意象暗引《越绝书》中救世方舟的隐喻,使暴力革命与民生关怀构成张力平衡。
2. 五律《下平声·七阳韵》——平民英雄的碑铭书写
"迟昭平耀光,英勇好儿郎"的起句颇具颠覆性:将传统用于男性的"儿郎"称谓赋予女性,暗合《木兰辞》"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性别解构。颈联"胸怀安社稷,志在保家乡"采用递进式空间叙事,从天下大义到桑梓之情,呼应《孟子》"修其身而后家齐,国治"的儒家伦理,却在"保家乡"处突然降调,凸显农民起义的本土性特征。
3. 七绝组诗——历史褶皱中的微雕艺术
《上平声·四支韵》中"敢于玉骨傲娥眉"反用《长恨歌》"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情意象,以"玉骨"重塑女性刚毅之美。《下平声·一先韵》"斩木为兵惊四海"化《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经典表述,却以"蛾眉敢写汉家年"作结,将女性从历史客体升格为书写主体,暗合现代女性主义史学观。
4.五绝双璧——青铜剑铭式的精炼美学
"剑戟闪明光,青春散放香"(《下平声·七阳韵》)创造性地将冷兵器与生命意象并置,"香"字突破传统战争诗歌的血腥气,赋予革命以青春美学。另一首"铁马金戈日,英名万古垂"(《上平声·四支韵》)则运用蒙太奇剪辑,将动态战场与静态史册并置,形成时空张力。
三、词作探骊:词牌与战神的交响
1. 《鹧鸪天》——刚柔相济的叙事变奏
"翠袖红妆气盖天"突破该词牌传统的婉约底色,在晏几道体的框架内注入苏辛气韵。"谋略远,胆高全"的三字对仗,暗含《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战争智慧,而"功成名就身先退"则化用《老子》"功成身退"的哲学,塑造出兼具儒家担当与道家超脱的复合形象。
2. 《天仙子》——韦庄体的魔幻现实主义
"义纛翻风卷莽帷"中的"莽"字双关王莽政权与草木疯长的自然意象,形成历史与神话的叠印。"裂帛光明红袖飞"巧妙转化《史记·项羽本纪》"裂帛为旗"的典故,将男性英雄叙事转换为女性革命寓言,红袖飘飞间尽显刚柔并济之美。
3. 《山花子》——李璟体的铁血柔情
"寒锋挑月挽雕鞍"以李后主"一棹春风一叶舟"的婉约句式,承载"挑月"的豪迈想象,形成词体风格的创造性转化。"素手扶摇擎汉帜"中"扶摇"语出《庄子》,却与"素手"构成奇异混搭,暗喻女性力量终将托起历史苍穹。
4.《翻香令》——苏轼体的时空折叠术
"铁刀似月亮沧江"突破苏轼原作的儿女情长,在"江月"传统意象中注入铁血锋芒。"箭锋曾贯九霄阳"以道教升仙意象重构战争场景,使农民起义获得神话维度。结句"青史篆眉妆"将刀笔史册与女子画眉并置,解构了传统史学男性书写的权威性。
四、艺术特色:古典程式的现代转型
1. 意象系统的三重突破
马学林诗词突破传统巾帼题材的"木兰范式",构建"剑戟-红袖"、"铁马-蛾眉"、"史册-眉妆"三组核心意象群。如"红袖飞霜燃赤羽"(《山花子》),将女性服饰元素转化为战争符码,较之王昌龄"红旗半卷出辕门"更具性别自觉。
2. 声韵武器的现代部署
在严守平水韵、词林正韵的同时,马学林创造性地运用入声字增强力度。如七律中"月淬霜戈"四字竟含"月"(入声)、"淬"(去声)、"霜"(平声)、"戈"(平声),形成声调的交错撞击,模拟金铁交鸣之声。
3. 史观重构的诗性实践
通过"青史篆眉妆"(《翻香令》)、"蛾眉敢写汉家年"(七绝)等表述,将迟昭平从历史客体转变为书写主体,暗合海登·怀特"历史作为叙事"的后现代史观。这种诗性历史观在"汗青垂"(《天仙子》)与"笺头火"(《翻香令》)的意象对位中得以具象化。
五、历史与诗学的互文性建构
马学林系列创作与《汉书》《后汉书》形成多重对话:既化用"四方溃叛"等正史记载,又以"枣林香"(《翻香令》)等民间记忆补充官方叙事的空白。这种互文性在"擎汉帜"(《山花子》)与"裂莽帷"(《天仙子》)的意象对仗中达到高潮——"汉"与"莽"不仅是历史名词的对立,更成为正统与叛逆的永恒辩证。
六、结语:新古典主义的巾帼史诗
马学林这组诗词在传统格律的框架内,完成了对女性历史主体的现代重塑。通过意象体系的创新性建构、声韵武器的策略性部署、历史书写的诗性解构,将迟昭平从尘封的史册中唤醒,使其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这组作品既是对古代巾帼英雄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传统诗词表现力的当代验证,在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道路上树立起独特的艺术标杆。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