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芦沟桥二首
(一)
芦沟晓月照石桥,御笔乾隆隽逸飘。
形异百狮灵气透,白虹永定水波涛。
(二)
七七事变起芦沟,抗战风雷震九州。
登禹麟阁皆死战,二十九路报国仇。
注二十九路(国民革命军二十九路军)
1998年三月写于北京

☆ 诗词解析:
文/王平
《七绝·卢沟桥》二首以凝练的笔触勾连起卢沟桥的双重文化意蕴。笔者试从时空交叠的视角为您解读:
一、古桥风物的诗意定格
首章以"晓月"意象破题,暗合燕京八景的古典审美传统。乾隆题碑与石狮雕刻形成动静相映的艺术处理——前者御笔飞动的"隽逸飘"与后者凝固石雕的"灵气透",在虚实之间建构起历史纵深。"白虹永定"既是水文实写,更暗喻桥梁如长虹卧波的建筑美学。诗人通过光影(晓月)、物质(石桥)、艺术(题刻雕像)、自然(波涛)的四重维度,立体呈现卢沟桥作为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
二、抗战记忆的符号重构
次章转入历史叙事层,"七七"数字符号瞬间激活集体记忆。"风雷震九州"的宏大喻象,将具体战事升华为民族觉醒的精神图腾。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姓氏的并置书写(登禹麟阁),与二十九路军番号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策略。值得关注的是"报国仇"的语义选择,既承续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古典爱国语式,又暗含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完成抗战记忆的文学重构。
三、纪念碑性的双重书写
两章并置形成独特的互文结构:石狮的"灵气"与将士的"死战"构成精神呼应,乾隆题刻的历史荣光与抗战烽火的民族创伤形成记忆张力。这种双重书写恰恰揭示了卢沟桥作为"记忆之场"的本质——既是帝王南巡的盛世见证,亦是民族危亡的历史地标。1998年的创作时间节点,恰值抗战胜利53周年与卢沟桥建桥808周年交汇时刻,诗人的题咏实为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当代唤醒。
结语:这两首七绝如同跨越时空的对话者,在二十八字的方寸间完成文化记忆的编码。当永定河的波涛依然拍打石桥基座,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帝王墨宝与熔铸在民族血脉中的抗战精神,共同构成了卢沟桥不朽的文化基因。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