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个人步入生命的尾声,他的思绪会飘向何方?有人挂念年迈的双亲,有人放心不下年幼的子女,反复叮咛,万般嘱咐。然而,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村却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临终前的清醒时分,心中念念不忘的,竟是不忘履行党员义务、缴纳党费这件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这位令人钦佩的老人,便是吕印岭。临近2025年的春节,他在弥留之际,紧紧拉着老伴与子女的手,一遍遍嘱咐他们务必将党费交到村党支部,并坚持去世后丧事一切从简。言毕,老人缓缓陷入昏迷,直至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七岁。
吕印岭,新乡县七里营村人,曾任新乡县交通局干部,退休前光辉熠熠。年轻时,他投身军旅,光荣入党,在部队的熔炉中百炼成钢。自连指导员岗位转业至新乡县交通局后,他历任县联运站站长、印刷厂厂长等多个领导职务。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以新乡县的全国著名劳模史来贺同志、吕书墨同志为楷模,甘当一颗默默奉献的“螺丝钉”,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印刷厂任职期间,他自学排版技术,亲手刻制学生作业本模板,为集体节省了大量开支。
担任印刷厂厂长时,组织上照顾,将他的妻子安排至印刷厂工作。得知此事后,吕印岭坚决反对,他告诉妻子:“只要我当印刷厂厂长一天,你就不能在印刷厂上班。我们不能搞特殊,免得让人说闲话。”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将妻子送回了家。时至今日,妻子仍为农村户口,无固定工作,每月和其他农民一样享受国家一百多块钱的高龄补贴。而像她一样条件的职工家属,从农村转正后现在每月已领取三千余元的退休金了。
另有一事,令人动容。吕印岭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应聘至煤建公司,每日推着煤车、打着煤球,双手磨出了层层厚茧。吕印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下班后,他都会赶去女儿工作的地方,帮忙推车、打煤球,再一同回家。尽管心疼女儿,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未曾向时任煤建公司经理的老战友开口,为女儿调换轻松岗位。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严格遵循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承包土地调整时,作为村里调地小组成员的他,主动将好地、大块地分给其他村民,而将小块、贫瘠的土地留给了自己的家属。
退休后,他的组织关系转至七里营村中。回村后,他积极参与村党支部安排的工作担任村民代表提案联络员,并加入“红白喜事理事会”担任职务。凭借一手好书法,他随叫随到,热心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未曾有过半句怨言。
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期间,他慷慨解囊,主动捐款。他的事迹,不胜枚举。自工作以来,吕印岭从未给组织添过麻烦,更不曾因家人之事托关系、走后门。他时时处处讲原则,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管许多亲友笑他“傻”,但在这“傻”的背后,却是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定践行。
吕印岭的事迹,让人不禁想起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在他们这些共产党员身上,闪耀着诸多共同的品质:坚持原则、先公后私、甚至公而忘私;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听党话、跟党走、一颗红心永向党。
名人虽逝,丰碑永存。七里营这片1958年8月6日毛主席曾视察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史来贺、吕书墨等全国劳模和先进人物。初春的阳光虽带寒意,但麦野已泛青绿,生机勃勃。吕印岭同志虽已离去,但他的事迹仍在群众中广为传颂。七里营村党总支书记吕标庄深情缅怀:“吕印岭是个好党员,为村里做出了许多贡献,群众十分怀念他。”(文/图:快报特约撰稿人 王自亮 张先立 责编:曹道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