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风起根发苗人
一一访赵生林老师
作者:刘质量
年,就这样隆重而来,又将要匆匆而去,幸福团圆的春节仅剩下了淡淡的结尾。时值正月二十五,趁着年味未尽,我们绿风文学社的十几名文友,在社长周明义、常务副社长席明涛、原社长纪合生等老师的引领下,来到终南镇西南方向、素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豆村,沿着该村宽阔的南北中二路向北缓缓而行,我们一行十多人乘坐的车辆停在了南五街临街的一栋转角门面房前,从东门进入,迎面是一经营农资产品的公司,众人鱼贯而入,上了二楼一间里外套间,终于见到了久违的赵生林老师。
赵生林老师对于我来讲,是早已深交的朋友。八十年代我在负责台里编辑通联工作时,他同终南地区的孙治民、纪合生、赵群道、巨敏杰、乔发品等老师经常给我们投稿,在编辑与通讯员往来的日子里,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
赵生林老师当年曾在终南镇中学、豆村学校、双明小学等学校任教时,非常热爱文学写作,在学校创办学生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小报,经常把学生撰写的文学类稿子,拿到县上找我,让我给他编辑排版,他自己则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县城与终南之间。在较稿较版之际,我与赵生林老师不仅说文字,论学问,谈文学,而且讲人生,谝做人做事,话题十分广泛,非常投缘。从言谈举止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赵老师是一位十分聪明好学,知识丰富,文学功底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为人谦和,宽厚大方,谦虚低调,思维敏捷活跃。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集中,立意高雅,文字准确,通俗易懂,语言庄重之间又不失诙谐幽默,描写细腻,修辞用典精准,手法多样,让人百读不厌,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之后的十多年,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我与赵老师联系少了。
那是五年前仲春时节的一天,我与赵老师再次重逢于县城,见面之后,他硬拉我进了位于三门什字东北角刘怀法老师经营的西安泡馍馆,与刘小流老师一起请我吃羊肉泡馍。其间,赵老师得知我也喜欢文学创作,于是就说起了东片有名的绿风文学社。当时身为县作家协会东片分会主席的赵生林,曾办了好几年东片分会会刊,推出了不少会员的优秀作品。早在一九八五年五月的时侯,赵生林老师与孙治民等老师商议,将文学社的名字变更为绿风,寓清新自然,超凡脱俗之意。赵老师由此成了绿风文学社的起根发苗人,他为《绿风》文学杂志,建阵地,树旗帜,拉社员,搞策划,组稿件,连最琐碎而又富含高技术的打字、排版、没计、印刷,基本上都是他一人在担钢承当,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受到县上文学界和社员们的推崇和爱戴。
二零一八年秋天,我正式退休回到农村后,赵生林老师正式邀请我加入绿风文学社,并首次参加了在终南街道举行的《绿风》杂志第三十一期出刊文友座谈会,结识了绿风文学社的众多英雄豪杰,由此结下了我与绿风的不解之缘。
之后的日月,虽不能经常见到赵老师的身影,但却时常能在各种文学平台上见到署名为林中小屋的作品。
赵生林老师,网名“林中小屋”,终南镇豆二村九组人,大专学历,中教一级职称,西安市作协会员,西安市《数风流人物丛书》特邀编辑,周至县东片作协名誉主席,《周至文史》研究会副会长。他著述颇丰,其作品有:教育教学论文集《素质教育的回音壁》;故事集《孟芳的故事》、《华夏财神赵公明传奇故事》(合);长篇纪实文学《村子里的那些事》、《大山的传奇‧0702的故事》、《创业者的足迹》;曾于2015年和2024年两度为本村编写村史《豆村村志》,累计字数达34万字,印数近5千多册。其中,赵生林2016年为西安市富海肉联厂撰写的《风雨兼程创业路》一文,荣获《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西安市科技局》、《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晚报》二等奖。2010年,赵生林老师与孙治民老师、常忠跻老师等人,在极度贫困村九家庄调研采访,撰写了一篇纪实文章《被现代文明包裹着的“原始部落”九家庄》,并在《华商网》、《新华网》发表刊载,立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当即做了批示,周至县七部委局立即行动,解决了这个三不管村的通电、通水、通路、通邮等实际问题,救活了一个村庄。赵生林老师还于2019年与陕西大雅文化促进会策划宣传讲述周至好人、楼观姚村大慈善家王克勤的动人故事,举办王克勤先生百年庆典大会,并在《绿风》20期为王克勤先生出版专刊,宣传和介绍王克勤先生“毁家纾难,善行天下,青史留名,风范长存”的事迹。赵生林老师还曾受县文化单位邀请,分别在楼观、集贤等地讲述王克勤先生生前的感人事迹,启迪后人,学习先贤,在县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赵生林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刻苦好学,精通电脑操作,与年轻人相比,毫不逊色。这些年来,除了自己笔耕不辍外,他还热心为绿风文学社成员赵群道、周信歧、杜建斌、司晓升,社会贤达人士侯景祥、陈绪根、邓银海等编辑审稿出书,为《绿风》杂志、《道源》杂志、《财济天下》杂志(华夏财神)等编审印制书刊。
走进赵老师用一大间隔成的两个斗室,举目望去,外间桌架上堆满了成摞成摞的书稿和书籍,里间除了一张单人休息床外,临窗面东的墙角,摆放着一张电脑桌,有电脑和打印机,一把电脑坐椅,这就是赵老师日常办公写作的地方。
当我们刚走进赵老师办公兼卧室的时侯,赵老师正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的打字,見我们不期而至,他转过清癯而刻满岁月沧桑的笑容,单手取下架在脸上的黑框眼镜,挪动瘦弱佝偻的身躯,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叙话。当得知我们要采访他,为他写文章的意图后,他微笑着对我们的到来和好意表示感谢,同时又谦虚低调地拒绝了我们为他个人写文章,并一再叮咛不要突出他个人,办《绿风》的功劳是大家的。
借着众人与赵老师聊天的机会,我也时不时地向赵老师提问,由此得知,如今已84岁高龄的赵老师,每天除了早晚坚持下楼锻炼两三个小时以外,平均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工作五个小时以上,每天打字在五六千字以上。他不顾行动不便,执意把他锁闭在二楼隐蔽的地方,目的就是不想让别人打扰他的工作,并让住在一楼的小儿子替他挡着那些无事欲登三宝殿的人。虽至耄耋之年,但他耳不聋,眼不花,反而像只高速运转陀螺,夜以继日,只争朝夕地工作着,忙碌着。就这样,还是经常有人找上门来,让赵老师为他个人或单位写东西,基本上没有与人闲聊的功夫。为了确保他所写文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他会开着他心爱的四轮低速老年代步车,实地采访拍摄,与当事人当面交流。
最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的,就是赵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我需要工作。他知道自己夕阳西下,于时不多,他要与时光赛跑,与生命比速,他不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热爱自己一生钟爱的文学与写作,他觉得,他还有能力为社会和周围的人做点事情,贡献自己的余热和智慧。
据我所知,在本县的文学圈子里,论年岁,论资历,论作品,论成就,论执着勤奋程度,当推赵生林老师 为首。
采访过后,我自沉思良久。当下的我,尚在浮躁颓废的懒散之中,不思进取,嗟叹生命短暂,压力太大,做和尚撞钟般混日,与赵生林老师相比,简直羞愧难当,渺小至极。
一年之际在于春,愿我们这些草根绿风人,趁着年轻和大好春光,以赵生林老师为榜样,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发奋读书,勤苦笔耕,让绿风吹满至水周山大地,点染桑梓山川河流的艳丽美景。
2025.3.10於古城西安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美篇”)
作者简介:刘质量,男,西安周至人,生于大跃进年代,曾在广电台及国企工作。县作协会员、《绿风》文学社、田园诗画社会员,热爱文学写作、播音朗诵和摄影,诗歌、散文、小小说作品散见于报章网络。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