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安兴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生于乱世而崛起,所作所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是奸雄,枭雄、英雄?抑或雄才、霸才?
读《三国志.魏武本纪》,管窥曹操的睿智,发现确有很多过人之处,值得后人思考。做不一样的我,不能复制,不能克隆,闪亮在历史的星空。
明确自己的定位,才是自知之明。曹操就是这样的达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的自我表白,当这样的角色就足够了。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善于把握时机,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不僭越,是他的过人之处。
群雄逐鹿的时代,诸侯个个想出头,风光一时。他却牢牢守住底线,是非常难能可贵。
“打菩萨”的目的,是“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在混乱中,很多人蠢蠢欲动。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密谋废灵帝,另立合肥侯。多次邀请,他拒不参与这类同盟。
几经打拼,实力壮大了,有了一定的资本。懂得当时人们的心理,他便迎接汉献帝到自己的身边。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名正言顺。搭建了神龛,请来了菩萨,供奉起来。俨然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接受神的论功封赐,让天下无可非议。
统一了中国北方大半江山,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孙权、刘备先后称帝。读书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伎俩,他下面那些文武坐不住了,纷纷上表,恳请加号加赐,登九五之尊。他不为所动,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把我的头放在火炉上烤”,断了这些人的念头。他在世的时候,始终不接受那些花哨子的名号。
把汉献帝的旗帜高举起,不另立个人的旗号,不改元换角,“建安”这个年号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连自称汉室胄裔的刘备都说:“虽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
有些人头脑发热,为了光鲜,瞬间成为众所之的,犯了初级错误。到头来只不过是王莽、董卓、袁世凯之流亚。
敢作敢为,打破官场的潜规则,是曹操的一向处事风格。他当首都洛阳公安局长的时候,发布了《禁宵令》。有一个得宠的太监蹇硕的叔叔,自以为是权贵阶层,公然以身试法。被曹操逮捕,不少显贵替他说情,曹操不买账,用五花棒当庭打得皮开肉绽,气绝而亡。这件事震动了朝野,都晓得曹操的厉害,那些权贵阶层再也没有人为非作歹了。他们碰上曹操这个硬钉子,很无奈,只得搞个明升暗降,把他调离这个岗位。对于这个决定,他早已料到,一笑置之,干脆请假回家种田,倒也悠哉悠哉。
生来不怕事,不怕得罪当朝的朝的权贵,敢冒罢官撤职下狱的风险,有热血男儿的任侠。官场生态恶化,贤者反而受到打击、排挤、污陷。他怀着几分正气,打抱不平。他上书给汉灵帝,为陈过、窦武辩白。他还大胆抨击买官卖官制度,是正常国家的肿瘤癌细胞扩散,危及国家机器。
跟他打过交道的人,有一个共识:做人很大气,不是守财奴。为了起兵反抗董卓,他变卖了几代人积蓄的家产,也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不是一般的求田问舍的凡夫俗子,能毁家纾难,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大英雄。
求贤若渴,对于来投奔他的人,给予超规格的礼遇,臆想不到的惊喜。那些不速之客的到来,报上姓名,就是袁绍帐下谋土许攸。自己正在洗脚,顾不得那些,立即起身,打着赤脚去迎接客人,传为佳话。
三次颁布《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打破常规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特别倾斜寒门。给他们提供机会,提供平台,让他们大展拳脚。曹操阵营的武将、谋士璨若群星,超过了孙权、刘备集团的总和。这一切,都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大事者,最忌鸡肠鼠肚,必须有过人之度量。陈琳写文章骂得狗血淋头,曹操哈哈大笑,反倒招他为女婿。弥衡上演了“击鼓骂曹”的闹剧,曹操写了一封信,推荐给江夏太守黄祖,替他谋一份差事,免得背上“杀士”的污名。在失败的低潮中,不少人写“投名状”给袁绍。曹操胜利了,信落到了手中,他当众付之一炬,不搞“秋后算账”。投降到曹营的张辽、文聘、张鲁等人,给予信任,委以重任要职。曹操这样做使那些战场上的宿敌受到感化,跟着他走,死命效劳。关羽是刘备的死党,劝降后给予优厚待遇,当他执意要回到刘备身边,曹操还是放他一马。关羽被吕蒙破荆州,孙权将他的头献给曹操,曹操立即命人做一个木身体,按“汉寿亭侯”的规格,修了关陵,厚礼安葬。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曹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听取谋士的建议,使自己的“英明”升值。在曹操的智囊团中,首推郭嘉。以独到的见解,深邃的目光判断形势,提出成功的建议,使曹操打败袁绍、吕布等军阀,居功至伟。荀彧具有非凡的眼力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不能随便废立,犯颠覆性的错误。当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突袭兖州。他单骑劝说豫州刺史郭贡,陈以利害关系,保住了三座城池,使曹操腾出手来,消灭吕布。贾诩多次献计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大获全胜。程昱经常为曹操出谋献策,他当曹操兵败时,准备投奔袁绍,到邺城当人质,多亏他站出来阻止,说明袁绍不是成大的王者,分析形势,让曹操改变了主意。他还建议迁都许昌,把汉献帝作为一张王牌,大有文章可做。荀攸向曹操献策,被釆纳。佯装渡河吸引袁绍分布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奔赴白马,让袁绍措手不及,损兵折将,大败。奠定了官渡之战的先手棋。
偏爱那些秉公执法、阿正不阿,敢当“二调子”的官员。嗜好执法时什么人的面子都不给,铁面无私。当了丞相以后,曹操专门挑选王修、司马芝、杨沛、满宠、贾逵这些雷厉风行的官员治理冀州治安,拉网式排查官商勾结,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扫除地方豪强势力,立案重点打击背后的保护伞。采取逐一清查,发现一个,严惩不贷地打黑扫恶,搞得风生水起。让“百姓喜悦”的社会。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夸曹操“化乱为治”,并非虚言。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曹操的理想。在他的辖区内,恢复战乱带来的荒芜,关心百姓的生计,出台一系列措施。招募流离失所者,组建国营农场,开垦荒无人烟的土地,让人安居乐业。对于自发开荒,政府给予扶持生产。他改变历来沿袭下来的旧习,将“人头税”变为“调户制”。明令各地严禁额外摊派赋税,苛捐徭役,这一举措,刺激了种田的积极性。为农民种田旱涝保丰收,大规模进行水利工程池塘渠堰建设,创造农耕文明的新范式。
战争带来人口锐减,他迅速釆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生一男奖一头牛,生一女奖励一只牛,还减少一部分“调户制”的课税。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整个北方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减轻农民负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他釆取了“屯田制”,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他麾下的万灶貔貅,都在驻地闲时从事农业生产,达到供给有余。富余部分,交给政府,储存在所在地粮库,以供灾荒之年不时之需。让军队自己养活自己,一面打仗,一面生产;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给地方树立了榜样。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关心落魄文人,下层的知识知分子。帮助他们脱贫,解决生活窘迫。他专门制定政策,为他们作“顶层设计”,提拔他们进入行政机关。专门派正直的官员崔琰、毛玠负责“举孝廉”的事宜,严格把关,打破世族门第观念,让寒门子弟脱颖而出,实现各个阶层的力量平衡合理,避免“一边倒”的弊端。
“垂衣裳而天下治”,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曹操首先做出表率。他下了一条死命令:部队行军不准踩农民麦田,违令者斩。有一次部队,他的马受惊,践踏了麦田的新绿。毫无例外,军法从事。他拔出宝剑准备伏法,在大家的劝导下,象征性的割去了胡须,以示全军,起到了警示作用。在曹操的军队中,鲜有侵犯百姓利益,违反军纪的现象。难怪古今名将都崇拜曹操为“千古治军第一人”。
提倡朴素简约的生活,反对豪华奢侈,是曹操一贯的作风。曹操在家都是吃的粗茶淡饭,穿着也是粗棉土布。他的家庭成员、周围的服务人员也毫无例外。来府上拜访都觉得未免寒酸,一些官员为了取悦曹操,竞相作秀。被曹操发现了,矫往必须过正,做到适当即可。
在评论曹操主持北方期间,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说:“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杰,莫不以廉节自励。虽宠贵之臣,輿服不敢过度”最起码刹住了奢侈墮落的官场歪风邪气,扭转了桓灵以来的社会风向,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移风易俗”。
针对东汉末年外戚专权,皇亲国戚肆无忌殚,曹操严格控制“后党”进入上层。他的几位夫人的兄弟,在这个圈子内鲜有形迹。在他将要离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给了一定的安置费,打发她们隐姓埋名,回到民间,安度晚年,过老百姓的平淡日子。这就是“曹操分金”的故事,未免不尽人情,但却是最佳抉择。
没不良的嗜好,从未沉溺于娱乐,让自己染上醉生梦死的怪癖。“横槊赋诗”是他的唯一兴趣,他的诗不同普通文人的气质,凄凉雄浑悲壮,是他的诗的高吭激扬旋律。他的诗,代表一个时代,称之为“建安风骨”,一个时代的坐标。
前些年,发掘出来的曹操高陵,没有奢华的陪葬品,一切都很简朴。证明了曹操平生笃定的生活信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曹操悟得很透,不留下垢病。
曹操早年,就有对文学与武艺的兴趣与爱好。他尤其嗜好兵法,潜心研究历代军事著作。对孙子的研究如痴如醉,在乡下山居的日子,结合自己的见解,注释了《孙子兵法》,经过后人整理,出版了《魏武注孙子》传世。为他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特别擅长书法,有自己的个性,拿出去不署名,让人一看,就是是他的作品。被唐朝人张怀瓘收集在《书断》中,称为“妙品”。
曹操可以称之为“马背上的诗人”。在戎马悾惚的生涯中,不忘写诗述怀。现存的20多首乐府,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等,是建安社会的全景图,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时代,感受到了“白骨露于野,念之断人肠”的悲惨凄凉。其中不少名篇佳构,脍炙人口,至今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他的诗作,远胜于乾隆,作为传世之作,列入中小学教材。这是什么原因?文学评论家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壮之句”。切中要害,是所以然。
在他的影响下,还带出了一个文人集团。王粲、弥衡、孔融等,被誉为“建安七子”、“邺下文人集团”,在当时的文坛上,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引领风骚,这在帝王家族中,绝无仅有。曹操的门庭五彩光环笼罩着“诗人世家”的金匾,这是曹操实践“成功学”的诠释。曹操还建筑了铜雀台,作为文人活动的场所。这些文人的社团活动,得力于曹操的大雅扶轮,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帮助,提供平台。
为后世留下一笔文化遗产,是一种超前的眼光。他不惜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手里赎回来,让她负责收集战乱散落的图书,保护文化典籍,这种文化自觉与担当,在军阀中没有人能做到。
他所做的一切文化事业,在事实上是名符其实的文坛领袖。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不去挂那些花拳绣腿的头衔。
跟别人不一样,这就是曹操。在吴魏蜀的鼎立中,曹操独占鳌头,坐拥中原王气,使孙权、刘备大为逊色,就在于有许多过人之处。除天时外,仿佛比别人多修了500年。这种看不见的软实力,支撑着他不同凡响。曹操谢幕,司马懿家族来抢摘桃子。坐享其成还不算,竟然全面否定曹操。
曹操去世以后,司马懿的子孙篡夺了曹魏政权,全面否定曹操,复辟腐朽的门阀旧制度,推翻了曹操的乌桓、鲜卑内迁,推进民族交融与认同。当时的读书人看出问题,嵇康拒绝合作,阮籍装疯,反对腐败专制。典午王朝的结果,造成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葬送了曹操为中国统一所奠定的基础,使中国陷入400年分裂的漫漫长夜。
如果看待这段历史?清人赵翼说:“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而语矣!”岁月的砝码不会向任何权势倾斜,让后人说昨天,是基本常识。
历史是自己不经意的写,后来的人在评。这种评,摆脱了当世的羁绊。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待过往,还当事者的本来。唐太宗李世民说他:“以神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算是公允、中肯。美籍学者黄宇仁则认为:“曹操能够出类拔萃,是由于他不拘小节,目光远大”。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釆风流今尚存”,杜甫这样赞美曹操。在他身后千年,有不少粉丝。“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手书了曹操的《观沧海》诗篇,表达出来对曹操的景仰。对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情有独钟,似乎是惺惺相惜的异代共鸣。
曹操的所作所为,在当世和后来的帝王将相中,很少有人能够超越。陈寿撰《三国志》,将他列为《魏武本纪》,道理自然明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曹操不是完人,但却是伟人。研究曹操,是避免犯错,留下遗憾。在前行的路上,少一点挫折失败,少交一点学费,是最大的节约成本。
读三国,不能不读曹操;用三国,不能不把曹操作为一面镜子,鉴往知来。读史不能不读史论,读了史论,才能有史德、史识、史胆;写诗不能不读诗论,读了诗论,才能有诗眼、诗心、诗魂。读了史论、诗论,才能顿开茅塞,另辟蹊径,写出好作品来。
公元2021年8月12日(辛丑七月初五)
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