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望刘公岛
刘志华
在渤海与黄海交汇处,威海湾的咽喉要冲,静卧着一座形如卧鲸的岛屿。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刘公岛——东西绵延四公里,最宽处不过一里有余,最窄处仅六十步之距的弹丸之地,却以陡峭的北崖、平缓的南坡,在浪涌间构筑起"东隅屏藩"的天然要塞。旗顶山154米的峰峦刺破海雾,恰似永不沉没的桅杆,将百年前的硝烟与涛声,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际线上晨雾初散时,这座被季风浸润的海上仙山,便显露出翡翠般的容颜。90%的森林覆盖率织就重重碧幛,令赭色的海蚀崖在婆娑树影间若隐若现。鸥鸟掠过灯塔的弧线,将云影投在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飞檐,那些英租时期遗留的欧式穹顶便与北洋水师的古炮台,在斑驳的光影中完成时空对话。当暮色浸染水师学堂的残垣,涛声里依稀传来铁甲舰的汽笛,混着松涛阵阵,将百年沧桑酿成一坛琥珀色的酒曲。
我常在晨光熹微时,倚着三十层楼高的轩窗远眺。四公里外的海面浮着朦胧的轮廓,恍若未干的水墨。忽然有细碎的波光跃动,仿佛百年前那个四岁女童手中的贝壳,正将晨露般的往事撒落海天之间。母亲张福轩在世时总说,我外公的小舢板系缆处,能望见北洋水师的旗杆——现今,那些锈蚀的锚链已化作博物馆的展陈,而母亲守望码头的尘封往事,却永远停泊在我记忆的港湾。
一、民国十一年的海风卷着咸涩,将四岁女童秋香(母亲的乳名)的襁褓吹成补丁累累的帆。张家无子,仅有的三朵金花却在漏风的土屋里瑟缩,痨病父亲佝偻的脊梁,是她们唯一能望见的山。当英军舰船的汽笛刺破威海卫的黎明,码头石阶便浸满苦力们咳出的血沫——那些被称作"猪仔"的脊背,驮着殖民者的牛排与香槟,却只能吞咽发霉的面包屑当酬劳。外公褪色的粗布口袋里,总揣着捡来的用海水反复漂洗的旧军衣,那些褪色的呢料,却成为全家人过冬的暖装。
二、小舢板在潮汐间沉浮,两根麻绳牵载着主人的依托。拴在码头石柱上的绠绳勒出深痕,拴在秋香腰间的绳索却勒不进四岁的心智。直到一个阴沉的午后,铁灰色的浪涌突然撕碎平静,将舢板抛成浪尖的核桃壳。咸腥的海水灌进秋香的呜咽,在摇摇欲坠的船舱里,四岁的人生第一次触摸到死亡的状态——像船底青苔般滑腻,又如锈聚锚链般沉重。
三、金发军官的皮靴踏碎贝壳时,沙滩上正蒸腾着咸腥的暑气。一帮黝黑的男孩中,那个扎红头绳的身影像误入鸦群的朱顶雀。蓝眼睛的凝视带着猎枪的准星,汉奸的拳脚比涨潮时更准确落下。当血珠渗进沙粒结成珊瑚状的斑痕,穿雪白制服的恶魔始终保持着观赏斗兽的优雅。四岁女童拒绝以强欺弱的霸凌施礼——正在遭受毒打,她昏迷前的最后印象,是云层裂开处漏下的光斑,恍若母亲夜灯下缝补的针脚。
四、堂兄福海,划桨的手臂隆起年轻的肌腱,他深蓝色粗布衫上的盐渍和掌中的厚茧,是出入英军俱乐部的通行证。此刻,秋香的堂兄——这位专侍军官的"摇船先生",抱着女童狂奔的身影,惊飞了码头觅食的鸥群。 红十字房檐下的修女用拉丁语叹息,绷带缠绕的何止是渗血的伤口——当咸涩的海风掀起绷带一角,露出女童睫毛上凝结的盐粒,十八岁的船夫在胸口划了个刚懂寓意的十字。
五、悬崖上的野草莓总在季风到来前熟透,像缀在岩缝里的红玛瑙。福海兄攀岩时扬起的衣角,是五岁孩童眼中最亮的旗帜。他腰间缠绕着草绳在峭壁间游走,编篓里渐次盛满的不仅是浆果,更是一个贫苦年代罕见的甜意。当暮色把兄妹俩的影子拓在沙滩上,那些用草棍儿串起的蚂蚱便在篝火中蜷成金黄的逗号。跳跃的火星里,藏着比糖霜更珍贵的童年注脚。
六、一个改变时运的午后,海风里飘着咸腥的焦灼。福海兄掌心的老茧硌疼了秋香的肩膀,他反复强调的"英国小闺女"在方言里滚动,像颗卡在齿轮间的铁钉。三岁异国女童的金发,扎着蓝丝带,奔跑时宛如跃动的浪尖。秋香用贝壳教她辨认潮汐的纹路,两个稚嫩的手掌共同托起透明的水母——直到夕阳将沙堡染成血色,有节律的皮靴声碾碎了海浪声。
七、穿雪白海军制服的恶魔俯身时,勋章链条在暮色中叮当作响。秋香凝固在渐凉的海风里,看着那双曾旁观暴力的手,此刻正抚摸金发女儿的蝴蝶结。威海地方官谄笑的面具后,福海兄深蓝色的布衫已被冷汗浸透。
当"铁娘子"童年的笑声随潮水退去,五岁的秋香终于读懂:有些珍珠,注定要裹着砂砾长在疼痛的伤口里。
八、当季风掀起翡翠色帷幕,刘公岛便成了殖民者的夏日剧场。穿蓝丝绒裙裾的贵妇们踩着细高跟,在威海城石板路上敲击出轻快的殖民小调。她们镶蕾丝的遮阳伞掠过秋香的船桨,伞面上起舞的东方花鸟,倒映着摇船女童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最让秋香着迷的,是贵妇膝盖摊开的羊皮封面书——那些文字是纸页间洄游的鱼群,总让她想起浅滩处倏忽即逝的银鱼苗。
九、码头商店的玻璃罐里,红苹果堆成珊瑚礁。老板娘赠予的果实被秋香焐在掌心,像捧着团温热的火苗。当英军水兵古铜色的胸膛滴落海水,秋香按老爹指意将苹果礼让水兵。女孩儿突然发现,善意竟能兑换成闪亮的铜币。她用细绳串起殖民货币,金属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经商天赋。暮色中端看铜钱的老爹咳得更凶了,他却坚持要把其中一枚穿绳系在女儿颈间——这枚带着体温的硬币,自此成为她识字课本的青铜书签。
十、苹果生意在涨潮退潮间悄然膨胀。六枚铜钱在粗布口袋里发芽,长成十二枚青涩的希望。商店老板娘开始用算盘教秋香计数,货架上的洋火盒成了最初的识字卡片。当秋香终于读懂"大英威海卫行政公署"的烫金字样时,海风正掀起贵妇手中的《泰晤士报》,两种文字在咸涩空气中短暂接壤,又随着汽笛声各自飘远。
十一、最深重的饥饿从不是胃袋的呻吟。当同龄人在浪花里扑腾,七岁的女商娃已学会用贝壳记录收支。她常在暮色里摩挲那枚青铜币,硬币边缘被海水打磨得发亮,像一轮永不沉没的微型月亮。这枚月亮辉映过父亲咳血的夜晚,温暖过母亲结霜的鬓角,最终化作穿越百年风浪的船灯,此刻正悬在我书房的玻璃柜中,与三十层楼外的刘公岛遥相守望。
十二、潮水若干次漫过拴船石柱,春汛捎来了隐秘的觉醒。十一岁的秋香突然在码头站成倔强的桅杆,涨红着脸将少女的羞耻酿成沉默的礁石。外婆邹立荣从我母亲秋香紧绷的脊梁里,望见了英国贵妇们挺直的腰板——那些曾被误读为傲慢的姿态,此刻化作破晓的晨星。当痨病父亲用殖民者赏赐的银毫换来《三字经》,私塾窗棂漏下的光斑里,绣针与毛笔开始编织命运的经纬。
十三、烛光教室的墙壁渗着寒霜,于志人先生密集穷哥姊妹们学画可以燎原的火种。他教女生用鲁绣针法刺出"天下为公",却在某个暴风雨夜,让秋香在绣绷上刺出北斗图案。当绣针穿透二十层绢布,1938年日寇铁蹄再次踏进威海卫,黎庶涂炭,民不聊生。秋香教学掩护下的儿童团像群灵活的沙蟹,在日军炮楼间传递潮汐的讯息,她发间的红发夹成了暗夜里最醒目的信标。
十四、最凛冽的寒冬藏在1942年的狱墙里。秋香数着渗水的砖缝背诵《正气歌》,血痂与霜花在囚衣上绣出梅枝。告密汉奸永远不会明白:这个曾用苹果换铜板的女人,早把算盘珠改造成了情报密码。当武工队的短枪击碎牢锁,曙光涌入的刹那,她脖颈上的青铜币正烫着心口——那上面熔铸的岂止是铜锡,更是一个民族淬火的脊梁。
尾声、如今我摩挲着母亲留下的鲁绣,丝线里仍能析出咸涩的海风。那些看似牡丹缠枝的纹样里,实则暗藏着摩斯密码的走向。刘公岛依然矗立在威海湾,是永不沉没的活体史书,每一道岩缝都镌刻着血色年轮。当游客惊叹甲午炮台的雄浑,我总听见惊涛里传来清脆的铜币声——那是历史长河最珍贵的回声,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用童真、智慧与热血铸就的青铜编钟。
2025年2月23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