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展翼,绘就桑梓新章
◎边 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无论漂泊多远,都是萦绕心头的眷恋。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怀揣对故乡的深情,毅然踏上返乡创业的征程,王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致富返乡,投入巨资,欲在贫穷的山乡开创新业绩。
返乡创业,许多能人志士走在这条路上。周勤富(海南文昌)海南勤富实业董事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5万人就业,设立助学基金,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推动罗非鱼产业国际化。
郑培坤(贵州岑巩) 塔山村支部书记,返乡发展生猪和肉牛养殖,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增长,带领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张传卫(河南固始)明阳智慧能源董事长,在河南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零碳园区,推动乡村振兴“驭风计划”,助力能源转型和老区经济。
遥想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心系桑梓,归乡成就大业。东汉的樊重,富而好礼,在家乡广置田产,兴修水利,不仅自家富足,还带动了乡里经济的发展,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他的善举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
还有近代的张謇,在科举入仕后,放弃了繁华都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南通。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让南通这座小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王辉开启了他不凡的返乡创业之旅。二十年前,从武汉某部队退伍的他南下闯荡,在福建的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二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财富。然而,家乡的召唤如同深沉的号角,始终在他心中回响。
2024年5月,他回到家乡新洲区徐古街。家乡的熟悉又亲切的山水,说变未变的旧模样,点燃了他创业的热情。 起初计划投资光伏发电,偶然落脚长岗山村民宿,被当地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心中便萌生了打造文旅项目的念头。
将军山的峡谷间,有三座水库镶嵌其中,仿佛是大地赐予的宝藏 。可彼时,山高路陡的峡谷底部的河床,却干涸裸露,一片荒芜。与周边的葱郁山林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本是令人叹息的景象,却在王辉眼中成了独一无二的漂流开发的契机。“能不能引水上山,让这干涸的河床成为高落差漂流的胜地?”这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扎根。
为了这个念想,王辉邀请专业团队对这一带片区进行考察。团队初步评估时面露难色,引水上山谈何容易,成本高、技术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但王辉没有退缩,他反复研究地形,和团队探讨各种方案,常常在峡谷中一待就是一整天,仔细观察水流走向、山体坡度,估算用水量,流速,流量,当然也预测游客量——在华中,这是高落差的最有刺激性的漂流,一定受游人追捧。
新洲区政府和徐古街道得知王辉回乡创业在高山开建漂流的设想,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协助他完成各项审批协调工作,争取和兑现奖补政策,还修建通道,整治周边环境。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引水工程开始逐步推进。一根根粗大的水管沿着陡峭的山体蜿蜒而上。
粗壮的水 管蜿蜒铺上了山 。施工队克服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等困难,日夜奋战,为的是早日实现梦想。让清澈的库水沿着管道蜿蜒上山,然后奔腾而下,奔泻在漂流的河道……
已修好漂流的河道
王辉站在峡谷顶端,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他从一个“建筑商”华丽转身为“造浪者”,在家乡的崇山峻岭间书写着新的传奇。每一处安全设施的建设,每一段河道的规划,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对家乡的热爱。
漂流落差三百米,流程七公里,漂流中还有玻璃栈桥的景观可赏。栈桥盘旋而下,造型奇美,是漂流中最佳的胜景。
随着项目进入试运营倒计时,王辉的忙碌身影穿梭在施工现场和项目部之间。他办公桌上那张倒排工期表,记录着他对项目的严谨和执着;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核心业务。他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事业,更是为了带领家乡的老百姓一起致富,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正如樊重、张謇等古贤以归乡之举造福桑梓,王辉也用他的行动诠释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担当。他这只勇敢的“头雁”,引领着新时代的归雁经济,让更多游子看到家乡发展的希望,纷纷归巢。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王辉的故事将激励许多人为家乡的繁荣拼搏奋进。相信新洲这片土地,也会在他们的努力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绚烂光彩 ,续写故乡发展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