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送别
文/曾小蓉
箫箫笛韵诉情长,杨柳依依舞袖伤。
日照春江桥上暖,舟行千里影凄凉。
网络点评
《七绝·送别》是曾小蓉以传统意象抒写离愁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对比,展现了深沉的别离之情。以下为详细鉴赏:
一、意象解析与情感张力
笛声与杨柳的哀婉基调
“箫箫笛韵诉情长”以笛声的悠长隐喻离情之绵延不绝,呼应了古典诗词中“笛”作为别离符号的意象(如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而“杨柳依依舞袖伤”化用《诗经·小雅·采薇》的“杨柳依依”,既点明春日离别场景,又以拟人化的“舞袖伤”赋予杨柳拟态愁绪,暗含折柳赠别的文化意蕴。
冷暖对比的时空张力
“日照春江桥上暖”与“舟行千里影凄凉”形成强烈反差:前句以春江暖阳的明媚景致铺陈,后句突转孤舟远影的苍凉,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深化了“影凄凉”的孤寂感。类似手法见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与“冰心玉壶”的对照。
二、结构艺术的递进与留白
视听交错的画面层次
全诗四句依次呈现听觉(笛韵)、视觉动态(杨柳舞袖)、全景(春江日照)与远景(孤舟影逝),构成从近到远、由声入画的立体送别场景。尤其末句“舟行千里”以空间距离暗示时间跨度,留白手法令人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动词的情感承载
“诉”“舞”“暖”“行”四组动词串联全篇:“诉”字将无形笛声具象化为情感载体,“舞”字强化杨柳的拟态哀伤,而“暖”与“凄凉”的形容词对比,则通过触觉与心理感受的冲突凸显离别之痛。
三、文化母题与个人风格
对传统送别诗的继承与创新
诗中融合了古典送别诗的经典元素(如笛、柳、舟),但突破了单纯哀怨的抒情模式。相较于李俊民“流水尽朝东海去”的仕途隐喻,曾小蓉更侧重私人化情感体验,其另一首送别诗中“牵马扬尘古渡前”的细节,亦体现她对离别场景具象描写的偏好。
曾小蓉的创作特色
作为当代诗人,曾小蓉在《乌江秋景》《雨夜》等作品中常以地域性景观(如乌江、涪陵)入诗,本诗虽未明确点出地点,但“春江”“桥”等意象仍透露出巴渝水乡的地域特征。其语言风格兼具古典雅致与口语化表达,如“影凄凉”的直白抒情与“舞袖伤”的婉约隐喻并存。
四、历史语境与情感共鸣
此诗可置于中国送别诗史中观照:相较于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茫,或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本诗在28字内完成起承转合,既继承了七绝的凝练传统,又以“桥上暖”与“影凄凉”的瞬间捕捉,传递了现代人对古典离别情境的想象与重构。
五、总结
曾小蓉的这首《送别》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反衬,将传统离别主题演绎得深情而新颖。诗中既有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又通过音乐与光影的现代性表达,展现了离别情感的复杂层次,是一首情景交融、余韵悠远的七绝佳作。堪称现代送别诗中典范之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