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李氏宗姓族谱》,从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号开始动笔,除了安排家务琐事,外出两天外,断断续续写了十天左右,随后把初稿发给文祥哥、玉祥哥,奋前叔父,他们还给我补充了一些不知道的年轻人的媳妇、孩子姓名,纠正了一些错误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意见。
我打电话询问了士民叔父和我姨母,他们还提供了好多年轻人及孩子的姓名,随后将亲自打听到的常年不在家里的年轻媳妇孩子名子写在纸上,拍照发给我。永祥叔父很理解我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让我放下一切顾虑。经过反复十几次的修改补充完善,到目前为止各类信息数据算是基本准确了。
所有这些热情主动支持我的父老乡亲,都是淳朴善良的爱心人士,关注村里的事务,使我很感动和备受鼓舞的,在此,我衷心地向你们表示感谢!
由于资料欠缺,也没有实际了解调查、采访,只是在电话里和玉祥哥、俊仁哥、文祥哥谈及了自己的想法,他们都很支持我,给我讲述、寻找线索,搜集信息资料,文祥哥把他整理的我们这一门各户分支,做成表格形式的手稿拍照发了过来。我将不知道的人名发给他们,玉祥哥和文祥哥都很及时给我发来他们知道的信息,不清楚的他们就上门或找村里其他人打听仔细发给我。
玉祥哥还把他知道的关于本村的故事,用钢笔很工整的写了A4纸满满十八页,给我拍成照发了过来。我当时感动得流下眼泪。他都快七十岁的人了,为了村里的公益事情,不辞劳苦,熬夜书写这么长篇幅的故事,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能力啊!他说,那天晚上他写完后头痛欲裂,一量血压,高压飙升到180,第二天还去凤翔医院看了医生。为此我内疚了好久,要不是我提起此事,他也不会遭那么大的罪,冒那么大的风险。我把他写的只修改了个别错别字和少数语句,按照他讲述的故事按段分列开来,显得更加层次分明了,其它都保持了原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我们给族谱的正文前增加了几张彩页,其中的大多数照片是李雪林拍摄提供的。年前,他从抽出时间,专程从县城回到团庄,在我们老村庄、田野、老堡子、老水泉等地用手机拍摄了一次,效果很理想。于是,他便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无人机,与李玉祥在老村庄和新村子拍摄了整整一天,及时将几十张发给了我。可他还觉得那些照片的像素还是不够高,在过年期间重新购买了一台无人机,冒着严寒,在冰天雪地里重新踩点拍摄,为我们团庄村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图片资料。他这种默默为家族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也值得我们李氏家族后辈子孙永远铭记!
我们团庄李氏家族近百年来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也没有人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个个勤劳朴实,也出现了不少致富能手,如:李红祥、李录军、李应林、李玉祥、李红科、李林祥、李永祥、李应祥、李书红等。在外务工人员,他们大多都是木工、水工、瓦工、电工等建筑装修行业的技术工人,为我村的经济面貌的改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和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出台,村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经营小老板、自助创业的企业家,还有在国企、私企担任高管的人才层出不穷。另外,如李云霞、李星等高学历的年轻女性教育工作者,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是我们团庄村的骄傲。
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情。老一辈人都围绕着村子转悠,有的人甚至都没有出过县,更没去过大城市,就守着自己十几亩地不停的刨腾着;但个个都谨遵族训,心底善良,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人。
人多要分家,树大要分叉。我们就是祖先这棵大树的一个分枝、一片叶子,老祖先开枝散叶,才有了我们后代,树冠再大,根在一处,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近十几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好多人有了更多收入,总想让自己的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好多人都给孩子们把房买在县城、凤翔、宝鸡、西安,甚至更大的城市里,让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了。在我看来,在未来的五十年左右,我们现在的新村子都很少有人长期住了,老庄子就没有人知道了。八○后已过或者接近不惑之年,他们的后代○○后,在外求学、工作,将来成家也是在外地,就越发不知道老庄子在哪个位置了。
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没时间坐下来和老人们聊过去的人和事,有的也不爱听老人啰嗦的讲述,等几十年过去了,他们想听的时候,老人们也都下世了,等几代人过后,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先祖和李家团庄的历史渊源了,有人想追根问祖,也是无从下手。所以,我写这个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让有心之人把它保存下来,给后人们提供一些较为系统的寻根依据。望大家能珍惜我的心意,把它像你们的传家宝一样保存并传承下去!
每年回家上坟,大多都是随家人开车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时候和大姐相约回来,还能在南坡看一看,在十字口站一站,在我们老屋子的地基上闻一闻,看是否能嗅到父母的味道。昔日热闹的村庄、父母辛苦盖起的大瓦房都看不见了,好多熟悉、慈祥的八爷、八婆、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婶婶,走着走着都不见了,儿时的玩伴都成了两鬓染霜的爷爷奶奶了,我不禁沧然而涕下,掩面而归。远去的故乡,永远埋藏在怀古的热心人的心里,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希望家乡里的每一个后生都不要忘记家乡!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不断向前滚动的,家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惠顾下,通过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团庄村全村有私家小汽车三十多辆,大型农用机械十多台,每户家里都有一辆电动车,农忙时拉运粮食,上街走亲戚时便是老人的代步工具。另外,全村有二十六七户在麟游县城、以及凤翔、宝鸡、西安,甚至北京等城市都买了房,并在外地打拼下了一片事业新天地……得知团庄村的这些变化,我内心难抑激动和高兴之情。希望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事业,能让我们的团庄村焕发出更多生机!
编撰这部族谱也是自己一时性起,想把家乡的我知道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字里行间倾注了我的真情实感和汗水心血,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只能给后面水平高的人提供一些资料的参考,也略以慰藉我的思乡的之情,若有不到或错误之处,望父老乡亲们多多海涵!
起初,我打算将族谱编好后自己掏钱印刷六七十本,分发给团庄村的所有住户。但家族里的文祥、玉祥、润祥三位哥哥都极力反对我个人出资印书,并都表示他们也要赞助一部分资金,再让村民小组向村委会申请一部分经费资金;但村民小组组长说,他曾向村委会做过口头的资金申请,未果。后来,文祥哥和玉祥哥多次与组长协商,最后决定:在团庄村的微信群里由组长发出《关于李氏族谱出版费用集资的倡议》。没想到,倡议书一经发布,全村民小组的人都积极响应,直到族谱定稿印刷前,陆续总共收到捐款集资九千四百元。润祥哥捐资三百元,文祥哥、玉祥哥和村民小组的组长李录军每人各捐资二百元,还有原村委会主任郭书存、朱俊林、布林茂各捐资一百元……
大家为了家族的公益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这种行为是受了团庄村李氏家族先祖列宗的感召,体现了我们李氏家族的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感念。在此,我要向团庄村的李氏家族及全体民小组的所有父老乡亲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特别致谢知仁轩文化传媒工作室的刘省平先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李氏宗姓族谱》撰写序言,并花费时间与精力认真编辑整理书稿;同时也感谢伍月先生的精心设计排版。
2025年3月1日于千阳
作者简介:李红蓉,生于1963年2月3日。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退休公务员。宝鸡散文家协会会员、麟游作家协会会员、麟游县九成宫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麟游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在两亭乡、酒房乡、花花庙乡政府工作十年,后调入千阳县卫生系统工作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