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面前摊开了一本书,是曹林燕的《万物从容》。
万物从容,是一种哲学语言,是一种人生态度。
《道德经》有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意思就是说,世上万物众多,都要依据各自内在的变化规律做反复的生长运动(复归其根),这是不可改变的实情(静),是自然给予万物的属性(天命)。
从客观上说,天生万物,各得自在,是谓从容。
从主观上说,人是万物之灵,融于自然,合于万物,才得自在,方可从容。
这需要使自己安静下来,仔细观察,才可入微。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境由心生,万物是人心的映照。有人心里无景,即使景在眼前,也会无感。心中若有美感,眼前的一切便有了意趣。然而,这需要心灵是空旷的,沉静的,否则心被尘嚣充斥着,又如何体验到周围的美呢?
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万物从容,须得人生从容。人生从容,万物观照于心。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秋日偶成》,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以说是深悟其理了。
林燕可以说初得其妙,用她的话说,"能在山水间凝心定思,悟出一幅山水的深境,绝对要意在笔先。只是高山仰止。非静心不能也。"
眼前的这本文集,是林燕初得从容的成果。在本书中,一个身置城市,却徜徉于自然里的魂灵,沉浸于山水之间,融入其中,与之共鸣。
她置身于灞河岸上,目光所及,是那些已经认识的自然朋友,用心灵同他们对话,能反复写出新意。同时探幽寻趣,三步之内,必有芳草,发现那些她以前未曾结识的自然朋友,也能写出新意。
因为心静,她置身于一片荒野之中的时候,"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许多声音:流水的声音、地虫的声音、夏蝉的声音、鸟禽抖动羽翅的声音、风吹草丛的声音、果林在日光下枝叶相互摩擦的啸啸嘶嘶的声音,以及被绿色掩藏的某些古老村庄传来的寂寞声。"
也正因为心静,她对光线和阴影也很敏感,加上林燕自己也作水墨画,对物的意趣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目力所及,"瞬间入画,浓墨淡笔,气韵出尘。" 田园、山林、人物、动植物,在她的眼里,无不是美的呈现。
冬季清冷,万物萧瑟,她用她那双"静"中慧眼,仍收集着"冬之花册",在心中也开了一朵寂静之花。《冬之花册》放在集首,不为无因。
她的文字,就像慢镜头,细碎而舒缓,耳边响着反映作者心声的解释词。
林燕的书,得静下心来,细细地看,慢慢地品,象品清茶一样,才能从字里行间品出它的清味来。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是,我也沉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