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的母爱 永恒的铭记
——献给已故的母亲
作者/李咸化(山东济南)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每一次念起这首诗,母亲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份思念更加浓烈,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感恩终生难忘日最亲密的人——生我养我教育我的母亲。
母亲生于动荡不安的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侵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一朵坚韧的山花,顽强地生长开放着。她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大家闺秀,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识文断字,通古达今。
在我幼儿和少年时期,母亲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天气闷热,我们兄弟姐妹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枣树下纳凉,母亲就会给我们讲那些充满智慧与美德的故事。“三娘教子”里三娘的坚韧与执着,为了教导儿子成才,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那份良苦用心令人动容;“岳母刺字”,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将爱国的种子深深埋进岳飞心中;“王华买父”,王华的善良孝顺,即使面对困境也坚守孝道。这些故事,母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也在不知不觉间,将励志、孝道、忠诚、和善、勤奋等品质的种子种进了心里,有些情节至今仍历历在目,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母亲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她看过的电影戏剧,经历过的事,即便到了老年,也能完整地回忆出来。她常常给我们讲年轻时看过的京剧,从《霸王别姬》里虞姬自吻乌江的凄美传说,到《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巾帼豪情,花木兰替父从军,母亲讲起来就像在眼前重现一般,那些精彩的唱段、生动的人物,被她描述得栩栩如生。
母亲最大的优点是温柔和蔼,与人为善。不管是在周村、开封、济南等城市,还是在山村殷家居住,她都能与邻里和睦相处,从未和人发生过口角。在那个物资匮乏、邻里间难免有些小摩擦的年代,母亲的隐忍和善良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周围的人。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不小心弄坏了我们家的东西,母亲不仅没有责怪,还笑着安慰孩子,让邻居十分感动。小时候,我家的故事书,连环画很多,许多人都到我家去借阅,有的借去再转借,自然也淡不上及时送还了。有些小朋友知道放连环画的地方,可不经允许随便拿去看。长此以往,几百本连环画故事书到我上中学时大都流失了。母亲未从去讨还。很多人家里至今还保存着我们家的书。这也算是对山村邻里百家的一种奉献吧?与人相处,她从不搬弄是非,家里总是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氛围,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扰,回到家,总能感受到母亲给予的宁静与安心。对子女,她从不评论优劣,却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影响着我们,她心里对人对事都非常明白,只是用包容和爱去对待一切。
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三日,是我生命中灰暗的一天。病休多年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尽管家人拼尽全力抢救,却还是没能留住他。父亲的离去,如同一座大山轰然倒塌,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母亲虽然悲痛万分,但她强忍着泪水,淡定地继续她晚年的生活。
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周村住了一段时间。但第二年五一后,母亲坚持要回农村老家。我知道,那是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那里有她的回忆,有她熟悉的一切。大哥二哥把她接回了老家照顾,而我因为在工作单位较忙,平时抽不出太多时间,只能在周末买好食品用品去看望她。即便工作再累,事情再多,我也从未间断与忘记每到周末去看望母亲。单位的几个司机都曾对我说:“李书记,我们都应向你学习,对老人那么孝敬。”我总是感慨地说,人活百岁,莫忘尽孝,可怜天下父母心,旧社会过来的老人,一生孩子多,生活苦,都没享过福。常回家看看,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也算是尽一份孝心,尽一份责任。
母亲回到老家后,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城里,但她却很满足。每次我回去,一看到我,她脸上就露出慈祥的笑容,显然是欣慰与高兴。除了啦家常,她也会问到我工作累不累,与领导同事处的好不好,那些简单的问候,却饱含着无尽的母爱。
二零零三年,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岁,她被葬在老家村南的雪山上。从那以后,我取网名笔名为“雪山”,便是为了永远怀念与感恩我的母亲。
转眼间,母亲去逝已经二十二年了,可她一直活在我心里。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血浓于水,基因传承。我继承了父亲的勤奋好学,刻苦锻炼身体,工作认真,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作风与品质;也继承了母亲能忍自安,宽厚待人,行善积德,与人和谐相处,息事宁人的品格与修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努力践行着父母的教诲,也因此赢得了较好的口碑,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的培养教诲。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在动荡的年代里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与坚韧,用爱和包容温暖着家人和邻里。她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之情,缅怀我的母亲。愿她在天堂安息,她的爱与教诲,将永远伴随着我的人生。
二0二五年三月八日写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