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是最好的生命礼物
曹广真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智慧、获得知识、加强修养,更好地享受生活。读书对生命起着光合作用,让生命春意盎然。有了读书,就有了超越物质的灵性、有了同世界对话的能力;停止阅读,就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切断了同世界以及心灵的沟通,处于看不见阳光、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的境地。所以说,读书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人能给自己生命的最好礼物。
面对老友转发的那篇《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的文章,我职低不敢说忧国、位卑不敢说忧民,但却忧愁不已、夜不能寐。虽写了那篇《进入网络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读书》的文章,但仍感意犹未尽,只好又拿起笔,再写这一篇专论读书好处的文章,以引起国民的高度重视。

著名学者梁实秋说过: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一本好书,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智者的高见;至理名言让人通透清醒;风趣的语言让人心情愉悦 ;优美的描写让人赏心悦目;生动的情节让人叹为观止。读书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快乐、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获得丰富的人生滋养。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人的本性是喜新厌旧,在人的生命里,只有不断地产生新的东西,才能不断地产生快乐。否则,即使是最美的事物,若是反反复复地出现,也会令人厌倦。财富只能增长,由少到多而已,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官位可以升级,由小官到大官,权力增加而已,但也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只有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新的认知、获得新的理念,使人增长知识和才干,从而产生收获的喜悦。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以通过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为幸福。他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通过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即使晚上就死了,也是值得的。一位哲学家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并不能成为力量,只有灵活运用才会产生力量,而灵活运用要靠智慧,那智慧如何来?还得靠读书学习,才能获得。
读书可以养气。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为了报效祖国,均无不可。但是最主要的还有为了养气。什么气呢?灵气、豪气、浩然正气;邪气、戾气、酸腐之气等等。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无论干什么都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所以说,要多读书、养气厚,才能厚积而薄发。否则,则一事无成。

读书可以养身。一般人认为,健康最好的方法是锻炼和保健,可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却说:学哲学可以养身,这是因为哲学学得好,能使人有高远的精神境界,“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让人有“仙”的情怀,落在“凡”处就如清洁的莲花在污泥浊水中长出来的。这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必然使人长寿。况且,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经”,生活中有“花香”“饭香”“酒香”“书香”等许多“香”,唯有书香的影响最深远、收益最实在,享受它让人最感快乐,使人的头脑变得聪明睿智,体魄变得更健壮;读书是长寿的“滋补品”,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老了是从大脑开始,要想使其衰老减慢,就要让它经常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从而刺激大脑,使其功能增强、延长寿命;读书还是人生的“指南针”,有效地鼓励人们珍惜人生、热爱生活、焕发青春的活力,在艰苦的生活里,顽强地活下去。至于书中的各种科技进展、生活常识、养生保健经验及防治疾病方法等,更能让人直接受益。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大都热爱读书,不但把读书做为获得知识的手段,还把读书作为养生的方法,从而得到了健康长寿。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读书可以延长寿命,而且读书越多、效果越好。他们随访12年,发现与不读书的人相比,每周阅读少于3.5小时者的死亡风险降低17%,而每周阅读3.5小时及以上者,死亡风险低23%。所以,读书人,尤其是专家学者、作家的寿命比普通人长。而且读书人面相和善、言谈儒雅、思想睿智、气度非凡、神态安然。

读书可以疗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在越来越先进的当代医疗叙事中,药已经溢出了传统概念,治愈也早已外溢到非器官的状态,如心理疏导和治疗。当消极情绪严重的时候,引导病人发出会心的一笑就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说,读书就似这样一种“药”,它虽然没有药品的实物形态,不是什么胶囊、药片、针剂,但却能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谁,无论你多么优秀、多么幸运、多么成功,但都有软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抑郁,这是灵魂的疾病。但是,读书可以淡化并消除失落感、寂寞感和孤独感,使人心神集中、杂念尽消、心平气和、神气安稳,从而有利于健康;读书可以清心明志、教人以理,遇到紧急之事避免“怒伤肝、恐伤肾”情绪的发生,还可以引导患者专心于书中,忘记病痛带来的苦恼,更有利于身体康复。所以,读书不仅仅可以疗伤,而且还能促进康复。对于“读书疗法”,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切身的体会,他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清代戏曲家李渔也说:“予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我国的先哲梁启超在爱妻病重陪疗及逝后排除忧伤,全靠捧书阅读。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虽都落实政策回城安排了工作,但大多沉沦,学业荒废、身体拖垮,但也有不少人神奇般的挺过来,事业再起,且硕果累累。在十年文革中,很多学者靠读书积累,写下了许多著作,如季羡林的《牛棚杂记》、杨绛的《干校六记》。这充分说明:只要读书,人就不会倒。近些年,国外对“读书疗法”十分推崇。如德国专门为病人开设图书馆阅览室、意大利医生在门诊上特意将病人根据病情把需读的书单开到处方里,赫然把书籍与那些灵丹妙药为伍,普遍反映良好。
读书可以使人心理健康。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读书学习可以使人忙碌、有事可做、生活充实,远离无聊空虚;忙碌给人带来快乐、让人忘记忧伤和抑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杨绛说过:“你迷茫的原因在于你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在平常生活中,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人以提醒,让你不忘乎所以;逆境时给以信心,让你乐观面对;迷茫时,给指出方向,走向更宽阔的道路。你可以设想一下:读书时,一人独处书斋,面对古今中外、大千世界,任你驰骋、任你遨游,完全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任你春夏与秋冬”,脱离了嘈杂、脱离了喧闹、脱离了烦恼,不再耐不住寂寞,削尖脑袋往名利场里钻,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况且,读书可以使人减轻压力、改善睡眠、延缓衰老,哪里还会患心理疾病呀!

读书可以识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伞借给你,而下雨时却悄然而去,因为他不愿意分担你的困难;有的人在你倾诉的时候情意切切,像一条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暗流涌动,常以虚伪的面孔欺骗你;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时袖手旁观,但当你收获时却毫无愧意地去分享 ;有的人外表修饰雍容华贵而内心却空虚无知、庸俗阴暗。对这些人你千万不要反感埋怨、鄙视憎恨,这是因为,读书能识人,读书也在读自己,在读真善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及其背后的狡诈,令你更清楚背后的东西,正确地识人、结交人和用人。读书如登山,看到的不仅是“树”和“路”,而是“山”,读到的不仅是“字”和“意”,而是“道”。“大道至简”,而悟到并非易事,最终还是“识人”,从浩瀚的书海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读书的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能体验1000种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却只有一种人生。

此外,读书也可以养颜,使女人变得更美丽,而这种美不会被衣着和化妆所弱化、更不会被衰老所剥夺;读书还可以弥补大脑发育的差异,以阅读为乐的少年儿童在认知心理相关的显著区域发育得更好,大脑在成年后的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方面比其他孩子更强。
总之,书不仅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全人类的命运;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还能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知识水平。进入了网络新时代,要做的事很多,如果不读书、不学习,依旧以“乡俗俚语、插科打浑”的老办法就要落伍;希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老作派更会误人误己。为了个人的发展,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奉劝大家都拿起书来吧!
2025年3月3日于防城港

图片:网络(侵删)
编辑: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