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铸就伟大,用善行点亮心灯——读《“西安好人”陈忠勇走进洩湖镇初级中学——以感人故事激励青少年传承雷锋精神》有感
■ 王 博
“春日的暖阳洒在蓝田县洩湖镇初级中学的操场上,一场关于雷锋精神的对话让整个校园浸润在温暖之中。
当"西安好人"陈忠勇将二十载的善行故事娓娓道来时,那些看似平凡的帮扶细节,却在当代青少年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篇人物撰记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坚守,更折射出新时代雷锋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细细品读后,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日复一日的坚持;精神的传承,永远需要躬身力行的实践。
♥︎︎ 凡人微光: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精神丰碑
陈忠勇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撕掉了"英雄叙事"的宏大标签。18年帮扶残疾人四代家庭,不是一时兴起的慈善秀场,而是近百次实实在在的登门相助。当他把自费1.2万元购置的药材送到缺药的乡村卫生所时,这份担当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捐赠,更像一剂唤醒社会良知的"精神药方"。这些细碎如沙的善举,恰似《道德经》所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时光的筛选中沉淀出金子般的光芒。
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天为邻居送菜送药的坚持,同样构筑起时代的道德基石。陈忠勇用二十年光阴书写的公益日记,正是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生动诠释。这种平凡中的坚守,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穿透力,它告诉我们:伟大从不需要镁光灯的聚焦,而是深藏在日复一日的善行里。
♥︎ 薪火相传:播撒在少年心田的精神火种
当九年级学生马明艳说出"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时,这场精神传承已悄然完成基因嫁接。陈忠勇14岁时获得的10斤棉花,在半个世纪后化作滋润莘莘学子的春雨。这种跨越时空的善意轮回,印证了"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哲理。校园里自发形成的捐衣赠鞋、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的生命体验。
最令人振奋的,是看到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的成长轨迹。就像陈忠勇资助的乡村儿童最终接力公益事业,洩湖镇中学的孩子们在课间扶起摔倒同学、随手捡起垃圾时,实际上正在构建着新型的"道德生态系统"。这种传承不是刻意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让青少年在共情中完成价值认同,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 时代叩问:重构物质时代的道德坐标系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陈忠勇"勤俭奉献"的呼吁显得尤为珍贵。当某些人把"精致利己"当作生存智慧时,这篇文章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村民韩康印收到的不仅是3000元善款,更是绝境中的人性之光;受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鞋衣物,更是关于善良的价值启蒙。这些善行构成的精神灯塔,恰恰是对物质主义的有力对冲。
这让我思考:在算法推送制造信息茧房、社会焦虑不断蔓延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滋养。陈忠勇和师生们用行动证明,善意永远不会过时。就像校园里自发形成的"雷锋热",当志愿活动成为常态,当帮扶行动不再需要动员,这种群体性的道德自觉,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局的良方。它启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扎根于具体可感的日常实践。
结语:让善意成为时代的通用语言
窗外的玉兰正在春风中绽放。陈忠勇用半生坚守培育的精神之花,已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抽枝发芽。从十八年帮扶四代人的坚持,到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暖心场景,这些跨越年龄与时空的善行,正在编织成一张温暖的时代之网。当每个普通人都愿做"雷锋精神的种子",当每件小事都能成为道德建设的基石,我们终将建成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或许我们无法成为照亮天地的火炬,但完全可以做传递温暖的萤火。正如陈忠勇在春日校园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在滋养中会长成一片芬芳满园的道德森林。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雷锋精神最动人的模样——不在于创造了多少宏大叙事,而在于让每个平凡日子都闪耀着善意的微光。
可贵之人总是给人传递精神力量!好人陈忠勇,走进洩湖初级中学,不仅仅是向上向善的德育报告,而且为“美德少年”和团难学生提供了爱心助学金,还向学校图书室捐赠自己的著作。陈忠勇还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已经出了二部著作,从情感、精神、思想、行为上全方位关爱一代。把不少书捐赠给了西安图书馆和蓝田、灞桥、周至以及商州区当地几所中小学校,让大家读好书。
随行的蓝田县关工委副主任康强华对陈忠勇的宣讲给予高度肯定,认为“陈忠勇用生动语言、鲜活案例和感人故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听了以后让人豁然开朗、引发共鸣,从中可以感受到好人有站位、有情怀、有钻研、有本领、有作为。康主任还认为,在下一代中弘扬雷锋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敬业态度、诚信品格、友善行动,正是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在为关爱关心下一代筑牢价值根基。”
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人生,是一场修行,是一场领悟,更是灵魂觉醒的一个过程。越往生命深处走,你就会越发觉: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练,是一场灵魂的回归。
2025年3月9日于西安浐灞国际港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