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晚,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登上《晚间新闻》“观两会·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节目中,孔相卿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展现了他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建言。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全球数字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文创产品、游戏、影视剧等新载体不断涌现,产生了符合国际传播和年轻人审美的文化视角与表达方式,让中国文化以更加时尚、多元、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出海迎来良好机遇。”孔相卿介绍,近年来,包括钧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内容走出国门,成绩斐然。 “近年来,钧瓷在产品制作和文化传播上不断主动求变、积极创新,在釉料配方中融入当代色彩科学,在器型设计上突破传统礼器形式,借助数字窑变技术,展现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东方美学。钧瓷不仅作为国礼赠送海外政要,还频繁参加国际陶瓷艺术展,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内容,有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相卿说。 高校应扛起历史名窑传承创新责任 孔相卿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传统陶瓷的传承方式较为落后,主要依赖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会传承等方式,这些传承方式导致部分历史精华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柴瓷”已经失传。 “传统名窑需要先进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传承,需要高等院校参与组织研究。然而,当前传统陶瓷工艺美学的传承和创新严重不足,且受西方现代陶瓷科学技术的影响,面临困境。”孔相卿说。 孔相卿认为,高校应扛起历史名窑传承创新的属地责任。“建议由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促进我国历史名窑产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全面、系统地研究属地历史名窑的工艺美学,指导原产地陶瓷产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时,应重新编写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学教材,通过陶瓷史研究、陶瓷科学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培养传统陶瓷传承创新的高端人才。” 他还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代表性历史名窑的专业企业进行传统陶瓷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源动力。此外,借鉴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建制,立足北方历史名窑比较集中的河南地区,筹建新的陶瓷大学,为中国陶瓷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研究基础。来源:上海证券报编辑:韩丽、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