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形象
梅花于古诗词中有三个形象:报春使者,雪中高士和月下仙子。
一、报春使者
梅花为冬春之花。冬至之时,一阳复生,梅即感知,梅蕾萌生。小寒大寒之际,梅即开放,至春之时,大盛。
唐人齐己有《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对梅花报春说法甚明。
更早有南北朝何逊《早梅》与陆凯《赠范晔》,其理甚明,不论。
将之拟人化者,则属毛润芝。《卜算子•咏梅》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该词充满乐观精神。
二、雪中高士
明高启有《梅花九首》,其一有"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
清人解析,"雪满山中高士卧"取东汉袁安卧雪"典。《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袁安生活清贫但有操守,故为高士。
梅花清寒,开放于雪中,报春自律,与袁安相类,亦为花中高士。
然梅花高士形象之来源,不限于袁安。唐崔道融《梅花》诗中"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之句,即萌高士之意像。
宋林靖和"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进一步丰满了梅花高士形象。而靖和本人隐居西湖孤山之畔,“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其人格与梅花相融,为梅花高士形象直接来源。
三、月下仙子
梅为月下仙子之论,亦不源于高启梅花诗,唐代即有,其源有二。
一为柳宗元《龙城录》:"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幕,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装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子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林靖和诗句即同此故事有关。
一为唐杜牧《梅》诗:"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此诗中梅已有仙子意像。
宋时,苏轼有《西江月·梅花》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该词进一步丰满了梅花仙子形象:冰清玉洁,不同俗流。
四、综论
最后,以清代张问陶《梅花》诗结束吧。
回首山林感旧踪,雪花吹影一重重。
记从驿使春前折,又向瑶台月下逢。
对客岂无能舞鹤,赏心还是后凋松。
天人装束天然好,便买胭脂画不浓。
问陶父亲为县官,其自小随父在均州、荆州、黄州、汉阳居住,江汉多梅,问陶钟爱梅花。
14岁时,家道中落,困苦不堪,所居无非郊区穷地。寒苦孤寂,正如山野之梅花。
二十二岁,妻女离世,孤苦无依,如梅。
以梅自励,不失志,得遇林佩环,为四川通省盐茶道林儁女。
问陶有《梅花》诗:"一林随意卧烟霞,为汝名高酒易赊。自誓冬心甘冷落,漫怜疏影太横斜。得天气足春无用,出世情多鬓未华。老死空山人不见,也应强似洛阳花。"佩环喜而怜之,遂嫁,为问陶瑶台仙子。
问陶入仕,以民为心,亦如梅花。
言如心声,此诗有问陶自身经历,融南北朝陆凯、宋林靖和诗,尾联高标。可为本文作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