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诗词赏析 赞中国古代十位巾帼英雄之三吕母》
——以盐霜淬刃的悲壮与历史铭刻的诗性重构
一、历史原型与诗性升华
吕母,西汉末年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人,因独子吕育被县宰冤杀,散尽家财聚众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农民起义女领袖。马学林以十首诗词重构其事迹,既忠于史实,又赋予其超越时空的诗意光辉。
1、裂帛为旗的意象群
诗词中反复出现的“裂帛”“散帛”“义旗”等意象,源于吕母以织物为战旗的起义细节。如《翻香令》中“云开霄裂淬天罡,血涛煮海万烟沧”,将裂帛之举升华为天地裂变的象征,暗合《汉书》记载的“海曲帛裂,天地反覆”。此意象既点明其商人身份,又以“帛裂”喻政权崩解,兼具视觉冲击与隐喻深度。
2、盐滩与烽烟的时空交织
吕母起义的核心场景——海滨盐滩,在诗词中被反复淬炼。《山花子》中“盐霜淬刃照征鞍”,既写海滨练兵之景,又以“盐霜”暗喻起义军历经磨难后的锋利(《熬波图》盐工劳作传统);《天仙子》中“万灶烟凝血铸碑”,则将煮盐之灶火与战场烽烟熔铸,形成“血盐同淬”的独特美学。
二、格律与史诗性的共振
马学林以多样诗体演绎同一主题,展现了对古典格律的精准驾驭与创新突破。
1、五绝的凝练与张力
《五绝·下平七阳韵》仅20字完成史诗叙事:“裂帛聚雄光,誓平冤海忙。盐滩栖虎旅,青史铸辉煌。”“裂帛”起势如刀劈帛裂,“冤海”双关个体之仇与时代之怨,末句“铸辉煌”以金石之声定格历史,呼应《盐铁论》“铁血盐霜”的刚硬质感。
2、词牌的戏剧化铺陈
《鹧鸪天》上片以“霜凝海畔鹧鸪啼”营造悲怆氛围,下片“焚契卷,解囚羁”三字句如鼓点急促,再现吕母散财释奴的决绝。《翻香令》末句“潮啸月凝霜”,以拟人化潮汐喻历史回响,暗合《海赋》“涛如连山,喷沫成雨”的雄浑,使苏轼体的疏狂与东海波涛共振。
三、性别叙事的突破与重构
1、去性别化的战神书写
诗词刻意淡化传统“巾帼”的柔美标签,以刚烈意象重塑女性英雄形象。 《七律·下平八庚韵》直言“莫道裙钗皆弱质”,以“剑戟寒光”“刀枪浊世”消解性别界限;《天仙子》“披棘履,裂朝基”更以动词连缀展现摧枯拉朽之力,呼应《后汉书》对吕母“叱咤风云,官军望风披靡”的记载。
2、母性复仇的史诗升华
吕母为子复仇的个体动机,在诗中升华为对抗暴政的集体正义。《七绝·下平一先韵》“为儿雪恨起烽烟”,将私仇与公义交织;《五律·下平七阳韵》“孤孀雪子殇”以“孤孀”强化悲剧性,而“金刀映月芒”则将其复仇转化为历史长河中的寒光利刃。
四、历史铭刻的诗学策略
1、血与潮的互文
诗人通过多重时空叠印,将吕母事迹熔铸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山花子》结句“千载潮痕凝血篆,涨红滩”,以潮汐冲刷血迹喻历史书写过程。此意象源自《汉书·地理志》对东海“赤潮”的记载,暗合吕母起义的血色记忆,使自然现象与人文历史形成超时空对话。
2、金石碑刻的意象体系
诗词高频使用“铸辉煌”“凝血篆”“勒碑”等金石意象,如《天仙子》“万灶烟凝血铸碑”,将盐工灶火喻为熔炉,起义者的鲜血为铭文,构建出青铜器铭文般的庄重感。此手法暗合《水经注》中“墨山刻石”传统,赋予吕母起义以青3、铜器的永恒质感。
结语:盐霜淬刃的诗史合鸣
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建的吕母形象,既是历史真实的诗性再现,亦是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美学的开拓。通过裂帛、盐霜、血潮等核心意象的反复淬炼,将个体复仇升华为反抗暴政的精神图腾,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框架中,完成了一次对女性英雄主义的史诗级书写。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