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美丽查干湖》的 十大文学创作艺术方法
东方明
“如果文学都不愿留住查干湖的星光,我们凭什么指责后人遗忘?”作家张顺富曾在作协座谈会上的一句直言,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守夜人”的孤勇、坚韧和呐喊,也为其多年后倾尽心血饱蘸浓情出版国内第一部完全以查干湖为创作素材的生态散文集《美丽查干湖》埋下主旨高雅、思绪悠远、意境深邃、情思绵长的注脚和主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创作的生态散文集——《美丽查干湖》是一部完全以查干湖为背景和素材的文学作品,60篇散文作品充分融合了地域文化、生态理念与人文关怀。通过对其创作脉络的梳理和作品风格的体悟,笔者粗浅地总结了其十大文学创作艺术方法,以飨万千读者。
一、生态文学的本土化实践
张顺富以查干湖的生态环境为叙事触角,将“渔猎文化”与“生态保护”巧妙结合,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考。其创作延续了东北作家群体对黑土地生态一如既往地关注和触动灵魂地倾情,呼应了作品中对自然无限敬畏的核心主题。如《冬捕》《金字招牌》《春捺钵》等篇章。
二、地域文化的深度发掘
通过查干湖的四季变迁、冬捕传统、民间传说等元素,作品构建了独特的“查干湖文化符号”。这种对地域文化的细致刻画,延续了张顺富在诸多作品中“以水为脉”的写作风格。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中秋月》等篇章。
三、生物文化的动态化白描抒怀
作品中通过对诸多小生物和动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地描写和感受,充分表达出作者发自内心、涌动肺腑的白描抒怀。如《燕子》《蝈蝈》《蛐蛐儿》《雁鹅》《绵羊》《獾子》《丹顶鹤》《红骏马》等篇章。
四、家乡物产及食文化的唯美歌咏
作品中对家乡得天独厚物产的溢情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乡里乡亲食文化的唯美歌咏流淌于字里行间一句一段,让人看了甘之如饴、垂涎欲滴,其画面张力和情绪牵引达到了身临其境如入化境之力度。如《谷子》《高粱》《大榆树》《碱蓬草》《香蒲草》《铁锅炖鱼》《清蒸鱼》《烤鱼》《蒸鱼子》等篇章。
五、民俗叙事的文学升华
查干湖冬捕的仪式感、渔工号子、萨满信仰等民俗元素被赋予了文学诗意,既保留了原生态的粗犷,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情趣,这种“民俗文学化”的探索是其创作一而贯之的重要标签。如《冬捕》《大桥》《家乡的记忆》《福寿牌》等篇章。
六、小人物的史诗化书写
聚焦查干湖畔普通渔民、老把头等平凡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起伏折射出时代洪流奔流不息浩浩汤汤,延续了张顺富诸多作品中“平民史诗”的创作理念。如《大嫂》《二哥》《杨老师》等人物群像。
七、语言的本土性与诗意性交融
作品中原生态意味强烈、淳朴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大量使用东北方言俚语,如“冰蹦子”“鱼把头”,同时穿插朴素性与抒情性的自然描写和表达,形成“泥土气息与诗意浪漫交融”的妙趣横生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如《冬捕》《家乡的年》等篇章。
八、生态危机下的救赎叙事
作品中通过描述查干湖从过度开发到生态修复的辗转历程和发展脉络,深入思索和探讨了工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戕殇,力透纸背暗含了“回归自然本源”的警示意义。
九、民族记忆的文学重构
在现实主义基调中融入查干湖传说,如“鱼神显灵”“冰湖幻影”,赋予文本神秘色彩,体现东北文学“荒寒与奇幻交织”的审美特质。通过蒙古族、满族、汉族多民族围绕查干湖的共生共长共存故事,重构东北疆域的民族融合史,呼应其诸多作品中对东北多元文化的极度关注。
十、文旅融合的叙事新维度
作品中将查干湖旅游开发、非遗保护等现实议题纳入文学框架诉诸笔端,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困境与创新潜能,体现了作家对“文学介入现实”的自觉追求、心灵追索和精神追寻……
总之,笔者以为,张顺富的创作始终以东北地域为根基,以家乡查干湖为枝脉,是《美丽查干湖》文学创作“版图”中独具韵味、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占鳌头的核心“拼图”——既有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思考,亦延续和凸显了其“以文化为魂、以人民为本”的创作理念。其作品为东北文学提供了“地域性”与“现代性”和谐共融的典型样本,提出了“生态性”和“发展性”并行不悖的哲学思考,值得万千读者从文化人类学、生态文明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诸多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和浅出理解……
2025年3月6日写于长春

【东方明,主任记者,硕士研究生。民进吉林省委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协会员、绿园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名人》常务副主编。】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