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人们能否从故乡重新出发——评《美丽查干湖》
宗仁发
现代社会遭遇的一切问题,生态危机、区域战争、种族冲突等等都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作为普通的个体,首先能反思的是自己的心灵是否还保持着那些最朴素的良知,而这种良知有可能是来自于家族或故乡的滋养。
故乡是人的精神脐带,无论你身处天涯海角,还是宇宙洪荒,只要你活着,它就没有切断与你千丝万缕的关系。海德格尔在评论荷尔德林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
不同的作家对故乡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作家认为故乡的创伤成就了他的创作,有的作家认为即便没有故乡也完全可以创造故乡。在一篇题为《西南方向的光亮》的文章中,罗兰·巴特道出了一个文学的秘密:“童年便是我们最好的认识一个地区的正当途径。
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家乡”。查干湖北岸有一个叫马营子的小村庄,这里就是《美丽查干湖》的作者张顺富的故乡。让我们随着他的一次次回访,唤醒那些记忆世界里镌刻下的宝贵时光。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对各种风景名胜都不会陌生。相信很多人都被屏幕上出现的查干湖冬捕“冰湖腾鱼”的景象所震撼,并因为受到诱惑而专程来到冰天雪地的松原一睹盛景,显然,它带给你一种好奇心的满足。
然而阅读一部散文集时带给你的是另外的一种享受,它是舒缓的、细腻的,也许还是持久的。在《美丽查干湖》一书中,固然有许多地理意义上对这座烟波浩渺的湖泊的描写,但更为吸引人的是那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故事。查干湖蒙语为查干淖尔,意思是白色的湖,它位于霍林河末端与嫩江交汇处,曾属于霍林河的堰塞湖。
湖中有鱼类15科68种,在《美丽查干湖》中就写到了胖头鱼、鳌花、鲫鱼、黑鱼、嘎牙鱼、怀头鱼等北方常见的淡水鱼。作者笔下关于这些鱼类的描述,无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天的恩赐对于众生至关重要。查干湖以它广阔达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千百年来养育了松嫩平原上诸多的子民。
这里的百姓民风淳朴,乐善好施,在《怀头鱼》一文中,作者写到在他九岁的时候,哥哥去渔场参加冬捕,带回一条大怀头鱼。妈妈让哥哥割下十几斤,其余的用井沿的冰浇水冻上,准备家里过年时享用。
接下来眼巴巴的等着妈妈做鱼给自己吃,可是当浓香的白色鱼头汤熬好后,妈妈却把它装入碗中包裹起来送给了奶水不足的王二宝媳妇。不仅仅是一天这样做,而且是连续送了十几天,直到王二宝媳妇的奶水恢复为止。在这样的平凡事情中,潜移默化地给儿童的内心世界埋下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善待的种子。
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嫩江流域的怀头鱼几乎绝迹。查干湖是草原湖泊,它与相邻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达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内陆湿地,自然这里也是数百种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毋庸讳言,在漫长的贫困岁月里,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并不会刻意去保护自然界的生灵,但东北亚地区或满族萨满教中的泛神论意识使民间滋生着一种敬畏生命的态度。
在这样的文化心理影响下,人们除了能够克制向大地索取的欲望外,也能尽力去呵护身边的其他种类伙伴。
春天来了,马营子村的居民欢迎燕子在自己家的屋檐下筑巢,叽叽喳喳的哺育后代。小孩子在水边嬉戏,捕捉到小蝌蚪后,大人们会嘱咐赶快把它们放回水里,让它们好好长大。
作者六岁的时候,家里的玉米垛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妈妈让哥哥爬上玉米垛把大雁抱到家中,给它敷药疗伤,细心喂养。一个多月后,大雁伤愈放飞时,恋恋不舍,绕梁鸣谢。更为神奇的是,每年春天大雁从南方归来时,都要到他家“签到”,秋天迁徙到南方前,还要来辞行。类似这样的画面,在《美丽查干湖》中俯拾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温馨。
有时人和动物间也会发生冲突,冯二伯家里的甜瓜地抓住了一只偷吃甜瓜的獾子,这只脚趾被夹子夹住的獾子疼的嗷嗷叫,身边居然还有两只要吃奶的幼崽。冯二伯很想除掉这个“祸害”,可在心疼獾子幼崽的冯二娘劝说下,还是大费周章地把獾子放生了。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逐水而居,植物也是喜欢有水的地方。查干湖一带分布有四百多种植物,而《美丽查干湖》中先从被人类驯化过的农作物写起,这其中包括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黄豆、芝麻、紫苏等等。
整个松原区域都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范围之内,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查干湖周边生长的玉米含油量和蛋白质指标都高于其他地方的平均值。
这里的玉米有各种各样的吃法,《玉米》一文中写到:“小时候查干湖玉米长有八分熟时,母亲经常用插菜板,把玉米连浆和玉米粒插下来,放上葱花、盐、花椒粉、豆油,再兑上少许白面,做成玉米饼,蒸熟了给我们吃。这样蒸出的玉米饼比任何饼都清香好吃。”多少年后,作者回到家乡时还念念不忘要重寻这种乡愁的味道。
面对二十世纪世界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总是不厌其烦地念叨:“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向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自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或许,我们通过返回童年的故乡,寻觅到人的精神本源,从原初的起点重新出发,不啻是一种补救和纠正的路径。
2025年3月7日写于长春

【宗仁发,《作家》杂志主编、编审,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编发的短篇小说分获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编发的长篇小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主编的《作家》杂志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个人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2021年获中国作协“致敬资深编辑奖”。著有文学评论集《寻找“希望的言语”》、随笔集《思想与拉链》、诗集《追踪夸父》、《大地上的纹理》等。】
编辑制作:老革
